因應科技與社會的快速變遷,培養學生具備能應對複雜多變的世界之能力成為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時,隨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的實施,如何與之銜接並深化培育,也成為大學通識教育的新興任務。然而,在少子女化生源不足的衝擊下,多數大學校院挹注通識教育的資源逐漸減少,加之教育部長期未有普及的強化通識教育措施,各校對於通識教育的重視及改善課程品質的動能逐漸弱化,通識教育似有邊緣化之虞。
因此,教育部希冀透過推動本計畫,結合第二期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政策引導各校重視通識教育,關注學生需求及學習成效,透過組織創新及課程精進,提升通識教育教學品質,並經由提供典範的觀摩學習及資源的開放共享,促使各校通識教育能有普及性提升與共好。
為此,本計畫提出「新通識教育」的願景,「新通識教育」提出四大關鍵:「重定位、重關係、重內涵、重方法」,「重」一字,有「重視」、「重新」、「多重」等意義。重定位指各大學依自校特色及學生需求找到自校通識教育的新定位;重關係指通識教育發展出貫串108課綱並融通專業教育的新關係;重內涵指大學開設符合學生需求的素養導向通識課程;重方法則指採行引發學生興趣的創新教法及數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