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觀點
-
-
AI時代的通識教育與人才培育
在 AI 快速發展的今日,教育體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轉變。我們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教育典範轉移時期,需要去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和目的。而通識教育的出現源於人們很早就意識到單純的分科教育對一個人的學習、職業發展和生命養成不夠完整。這種分科制度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目的是讓每個人都有專精的領域,進而在工作崗位上提高效率、增加產出。許多人將這種專業分工視為理所當然,卻忽略了個人全面發展的需求。在當前過度重視就業導向的氛圍中,我們更需要反思:教育的目的究竟是培養專業人才,還是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
【高教最難論壇】慈濟大學:自愛利他.心懷天下
編按:
「高教最難論壇」是iGER計畫每逢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舉辦的例行論壇,每次邀請不同學校的校長分享觀點,除了交流各校在自身特色下發展出來的通識特質,更希望藉由每位校長的格局與視野,看見推動通識教育的困難點與突破方法。 -
【高教最難論壇】致理科技大學:實踐、體驗與社會責任
編按:
「高教最難論壇」是iGER計畫每逢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舉辦的例行論壇,每次邀請不同學校的校長分享觀點,除了交流各校在自身特色下發展出來的通識特質,更希望藉由每位校長的格局與視野,看見推動通識教育的困難點與突破方法。 -
【高教最難論壇】靜宜大學:從Z世代學生的生命與學習經驗出發
編按:
「高教最難論壇」是iGER計畫每逢全國大專院校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舉辦的例行論壇,每次邀請不同學校的校長分享觀點,除了交流各校在自身特色下發展出來的通識特質,更希望藉由每位校長的格局與視野,看見推動通識教育的困難點與突破方法。 -
【專題演講】朱敬一院士:以通識撐開野性思維
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團隊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獲得各校熱烈響應,共計有近一百二十所大學參與,一百六十餘位通識教育主管以及相關教師出席。共同交流通識教育現況與未來展望。本次會議特別邀請到中央研究院院士、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敬一院士進行專題演講,朱院士以「關於通識教育的幾個故事」為題,提醒我們臺灣教育框架下培養出的人才善解題,卻不善提問,大學應該鼓勵學生「野性思考」,而通識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足以撐起(spanning)所有知識體系基本知識的能力。
早在十六年前,朱敬一院士就在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的專題演講,提出「融通」與「貫串」兩大關鍵詞,破解當時許多人把通識視為簡化課程的誤區。
如今,面對變遷更加快速劇烈的時代浪潮,通識教育該有什麼樣的新使命與新願景?「我們不可能成為完美的人,但都該成為完整的人—通識教育就是幫助我們成為完整的人。」什麼樣的通識教育能幫助學生成為完整的人?對此,朱院士再度給出三個通識教育的關鍵詞:野性思維(Inquistive Minds)、撐開 / 起(Span / Spanning)、經典(Classic)。 -
【專題演講】吳思華前部長:永續 AI 時代的通識教育
李校長、曾專門委員、陳科長、在場貴賓、各位關心通識教育的老師、朋友們,大家早安。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應「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辦公室」的邀請,來這裡做一場專題演講。
我一直以為,通識教育應是高等教育的基礎與核心,高教工作者應該非常認真地努力貫徹。記得當年我剛接任政大校長時,行政團隊推動的第一項「教育創新計畫」 就是做「書院教育」。我們當時認為,若能將課堂學習與書院代表的日常生活緊密連結,才是高等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
剛才李校長與曾專委致詞時也都説到,關注大環境的發展趨勢非常重要,我認為其中有兩個趨勢須要特別留意,一是永續二是 AI。它們代表兩種不同的發展取向,但都有共同課題,就是關注我們的下一代應該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以下的報告分為五個部分:先談一下大學的演進,接著說明遽變中的世界,然後分別介紹高等教育的人文創新、通識教育的翻轉以及行政配套等議題。
-
iGER Day 實踐建構交流論壇3 : 重定位
通識教育自1984年起出現在臺灣各大專院校,而負責辦理通識課的單位則依各校辦學需求,除了單位形式有虛有實,師資、經費等資源也有差異。如今,通識教育在臺灣將邁入40年,該是時候重新確認其「定位」──通識中心在高教體制結構中承擔了哪些任務?未來又應以何種形式存在,才能讓資源發揮最大效益?而放眼海外,其他國家的通識教育現況,是否能帶來新的啟發?最重要的,當我們談論「通識」,該如何賦予它一個適切的論述?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成果發表會iGER Day舉辦「實踐建構──重定位」交流論壇,以「從通識教育的國際視野,看新通識的變與不變」、「通識單位的精進自立與他需創造」及「通識教育學院化,你的經驗我想了解」為題,邀請全國各校通識中心資深及核心教師共同交流,分享在行政及教學現場的第一線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