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專區
-
-
通識教育是通往人生永續幸福的基石
閱讀《博觀通識:國立大學》中七所大學(包括國立金門大學、國立屏東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臺北大學和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的通識教育各校實施現況後,深刻感受到各校逐漸鬆動「專業」與「通識」的藩籬,走向以「專業知識為體、通識教育為用,培養 21 世紀最具競爭力的大學生為教育宗旨」。整體而言,各校基於自己的通識教育理念,逐步擴展不同的觸角,包括國際化、多元文化及本土觀…等,已經實質突破了過去「小通識」或是「共同科目」的格局。這些學校通識教育的共同優點和特色是:融合 USR(大學社會責任)及跨域整合,充分展現各校特色。透過本書的分享,這些努力的成果值得他校借鏡。以下歸納出幾項回饋,供各界參考。
-
沒有專業的通識是空洞的,沒有通識的專業是盲目的
通識教育旨在拓展學生的基礎性、多元性和跨領域知識培育完整的人格,是全人教育的基礎。據此,我個人長期倡議:「通識以全人教育為理念,以培養當代素養及專業核心能力為目標,是故沒有專業的通識是空洞的,沒有通識的專業是盲目的。」我們在評估通識教育的表現時,大致上有五個面向:(一)理念、目標與特色:明確的教育理念和目標,並展現各校的特色;(二)課程規劃與設計:精心設計的課程,涵蓋多元化和跨領域的知識;(三)教師素質與教學品質:高素質的師資延聘和優質的教學;(四)學習資源與環境: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優質的學習環境,營造「境教」的校園文化;(五)組織、行政運作與自我改善機制:完善的組織結構和行政運作,並設有自我改善機制。整體而言,各校都非常認真地推動通識教育,建立了理念、目標、課程規劃及行政運作等基
本觀念和制度。 -
從AI素養到創新教學:通識課程的變革與挑戰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現場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挑戰。為協助教師掌握AI輔助教學的專業能力,並探討AI素養在通識教育中的應用,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於2025年2月27日舉辦了一場以「通識課程與AI創新教學」教師研習,吸引超過13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參與。
活動由國立政治大學李蔡彥校長致詞揭開序幕。他回顧了教育部自兩年前啟動的通識教育中程計畫,並強調AI對通識教育的影響。AI技術的進步不僅帶來新的學習工具,也使得人文素養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教師在應用AI輔助教學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應具備的「非AI素養」,即AI無法取代的批判思維與人文關懷。
-
私立大學通識教育體現出多元樣貌的特色
從《博觀通識:私立大學》中 11 所私立大學的內容來看,這些大學的通識教育實施卓有成效。總體印象可分為三個重點:(一)體現出顯著的進步:相較於十年前或二、三十年前,這些私立大學在通識教育的實施方面取得了具體且顯著的進步。(二)各具獨自特色:私立大學擁有較高的自由度和彈性,每所大學根據自身的屬性發展出多樣的通識教育特色,體現了不同的理念,並規劃出各具特色的課程。(三)通識理念普及化:從這 11 所大學的通識教育情況來看,通識教育的理念及其重要性已經在臺灣的許多大學普及,並受到廣泛重視。換言之,通識教育的「what」和「why」,即什麼是通識教育以及為什麼需要通識教育,這些重要的理念已在各個大學相當普及。
-
博觀私立大學通識教育的一些觀點
從《博觀通識:私立大學》一書中可以窺見私立大學深具自我的主體性,因而呈現出通識教育的多樣性。不同屬性的學校,如教會背景、醫學大學、前身為工學院的學校,各具特色,展現了高度的可讀性和教育實踐。私立大學在通識教育的理念和架構上,相較於公立大學,更具活力和多樣性,特色也更加鮮明。許多學校在推動特色制度和課程方面也展現了創新實踐,這些努力值得肯定。我同時提出一些個人觀點,供各界參考。
-
【主題短講】教育創新推動策略
編按:民國113年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為增進各校通識實務的交流與激盪,特別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短講,其中「教育創新推動策略」場次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鄭怡庭主任、國立屏東大學林彥廷院長和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楊士萱副校長擔任講者,藉由通識課程推動經驗的分享,和與會者共同探索創新課程的落實策略與方法。
-
【主題短講】議題導向課程設計
編按:民國113年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為增進各校通識實務的交流與激盪,特別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短講,其中,「議題導向課程設計」場次邀請東南科技大學王玫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潘宗毅副組長以及國立成功大學黃仲菁助理教授擔任講者,希望透過特色課程的設計與分享,尋找未來通識教育的發展與突破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