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專區
-
【分區諮詢服務座談會】優良實務短講:大葉通識教育創新與D無窮學院
iGER計畫日前舉辦分區諮詢服務座談會,在臺北上午場中邀請到大葉大學校務發展及品保處長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陳郁文以「大葉通識教育創新與D無窮學院」進行短講,分享該校如何透過結合SDGs生態基地發展特色通識教育,及「D無窮學院」虛擬學院的創新嘗試。在演講中,陳郁文主任首先感謝iGER及高教深耕計畫對大葉大學的支持,使學校能夠走出一條結合SDGs生態基地的特色通識教育路線。
-
突破與創新:發展出跨域學習的通識教育
臺灣的通識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課程規劃和制度、教學模式創新等方面,都受到美國博雅教育和通識教育的影響。博雅教育和通識教育雖然在培養全面素養和多學科知識方面有相似之處,但它們的目標、課程設置和教育理念存在差異。博雅教育起源於古希臘和羅馬,更強調人格和倫理的培養,以及個人的全面發展、批判性思維、倫理和公民責任;而通識教育著眼於提供廣泛的知識基礎、跨學科的學習經驗及個人發展,通識教育為大學課程的一部分,旨在補充專業教育的不足。近年來,在社會發展及全球思潮下,各大學不斷思考未來人才
培育之方向,通識教育突破過去的模式,進入另一創新階段,各具風采。從臺大、清大、中山、陽明交通、中央、政大、臺師大等研究型大學的通識教育來看,「跨域學習」、「自主學習」、「數位素養 / 運算思維 / 人工智慧」為近年來各校通識教育最主要的發展趨勢,以下簡述各大學通識教育的特色如下:(一) 國立臺灣大學
2019 年開始,是臺大通識教育的新變期,主要的改革有:1. 跨領域通識課程:自 2019 年起積極推動跨領域通識課程,由跨文理領域通識課程的開設,引導人文與科技的知識對話。
2. 主題式通識課程:為統整關聯性知識,近年來扣合 SDGs17 項目標,了解真實世界的問題、構築共同生活經驗,及社會發展趨勢設定主題。
3. 英語授課通識課程:為配合雙語教學目標,鼓勵開設英語通識課程,提供 TA 培訓,提升課程品質及數量。
4. 啟動自主學習機制:110 學年度起,開始辦理「領域專長」、111學年度通過「院學士學位暨校學士學位設置準則」、112 學年起學生可以依自身興趣自主提案申請開設通識課程,都為校園自主學習開新風氣。
5. 數位素養領域:與相關科系合作開設程式設計、量化分析、數位人文課程等,積極強化學生之數位素養。(二) 國立清華大學
2016 年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合併,大學部人數遽增,新加入藝術學院和教育學院,進一步朝向文理並重的綜合型大學發展,並開設一些創新性的通識課程,如:
1. 辦理旅讀課程:採用田野調查為方法作為教學主軸,配合教師專業知識,以現實社會環境作為教室,安排密集且深度的課程。
2. 通識自主學習課程:內容可以超出現有的課程範疇,展現跨領域的整合與實踐,以學生本位的學習模式,讓學習型態更多元。
3. 白先勇清華文學講座系列課程:自 109-111 連續以「紅樓夢」、「中華文化經典選讀」、「中西小說經典」為主題開課,深耕文學通識教育。4. 京劇新美學系列課程:乃因應清華與國光劇團、東海大學共同參與「臺積電 X 國光戲曲傳承計畫」而開設;從基礎開始教起,指導學生逐步學習京劇「春草闖堂」。
(三) 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於 107 學年度第二學期新設立實體之「西灣學院」,下轄原通識中心及「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西灣學院在通識課程的創新上有:以跨領域和創新學習為核心概念,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培養全球移動人才,推動山海特色活動與課程,重視社會永續發展,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四)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2021 年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後,新設計的「博雅教育」重視跨領域的學習,增加教育的廣度,以平衡專業教育的不足,並強調做中學的生活實踐,加入「研習教育」、「社群教育」兩面向,開創獨特的「多元跨域」之博雅教育品牌模式。以「全人教育」為願景,期許在校園中:創造自由多元的思想風氣,培養尊重求知的生命態度,具備人文、藝術和倫理的品格涵養,關懷人類、了解文化價值的多面性與多變性。(五)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的通識教育近年來著重於發展更多跨領域與社會參與相關課程,且以通識教育最為全校的跨域整合教育平臺,規劃多個跨領域學程,如「AI 人工智慧跨域學分學程」、「跨領域社會參與學分學程」、「跨領域榮譽學分學程」、「法律與政治學分學程」、「敘事與數位實踐學分學程」、「國際事務學分學程」、「社
會分析微學程」、「運動與健康管理學分學程」。(六) 國立政治大學
國立政治大學將通識教育定位為博雅、通才與全人教育,並以「建立基礎核心知識」、「強調跨域、知識統整與轉化的學習」、「培養宏觀視野與終身受用的關鍵能力」為三大目標。在此目標下,通識課程架構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語言通識」,第二類為「一般通識」,第三類為「書院通識」,並通過制度設計以融通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即學分學程可納入一門通識課程,雙主修、輔系、學分學程可有條件認抵通識學分。(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師大以「廣博雅致,師大大師」為通識教育理念。近年來,致力於共同國文及共同英語課程名稱及教學法的改革,強調閱讀與思辨,寫作與表達,而在通識課程方面,則分為「博雅通識」、「跨域探索」、「自主學習」三大類。在「跨域探索」方面,配合制度的改變,規劃「學院共同通識課程」及「跨域專業探索課程」,鼓勵學生透過初步的跨域探索課程,了解自己深入跨域探究的興趣,進一步選擇是否修習本校或跨校的學分學程、輔系及雙主修。 -
卓越通識 造就人才
「卓越通識,頂大必備」,一所好的頂尖大學必具備卓越的通識教育,而通識教育亦是一個學生主要競爭力的學習來源。哈佛大學前校長 Derek Bok 在《大學教了沒?》一書中闡述,大學教育不僅傳授知識,更應培育學生具有人生智慧,方能在多變社會中具有競爭力。Derek Bok 提出了八個重要能力的教育目標,這些能力大多與通識教育息息相關,包括:表達能力(寫作與口語溝通)、思辨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履行公民責任的能力、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迎接全球化社會的能力、廣泛的興趣、就業能力。這些能力除了專業能力以外,更是通識教育所要達成的核心目標。通識教育培養全人素養,能夠幫助學生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取得平衡,提升其在多變社會中的競爭力。
《博觀通識:國立研究型大學》一書集結七所國立研究型大學的通識教育經驗分享,包括: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政治大學,以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這些大學憑藉其豐富的教育資源,有效實施通識教育,體現了《大學教了沒?》中的前瞻性觀點。
-
從日常問題到科技創新,學生作品點亮2025 Coding 101舞台
由「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iGER計畫)的「資訊科技素養培育分項計畫」舉辦的「2025 Coding 101大學軟體創作競賽」,目的是鼓勵程式設計新手的學生跨入競賽舞台。本次競賽吸引全國眾多學生跨校跨域組隊參加,經過激烈的競爭,最終由20支隊伍晉級,於3月22日在政大公企中心進行複賽。
-
全國資訊科技跨域教學經驗交流會:AI驅動的教學革新|短講3
「你知道嗎?只要聽鳳梨被拍打的聲音,就能判斷它的品質。」陳宗和老師在本次演講中,以該例切入,分享透過人工智慧與資料分析技術應用於農業場景的教學模式,展示了跨領域教學的創新嘗試。透過聲音轉譯、圖像分析與機器學習模型的實作,引導學生從真實問題出發,理解AI技術如何與生活接軌。
智慧農業面臨的現代挑戰
陳老師說明現代農業正面臨著極端氣候、病蟲危害、資源競爭和市場波動等挑戰。智慧農業的推廣能夠協助農民更準確地分配有限資源,預測天災與病蟲害的發生,並透過市場需求與價格走勢分析,制定相應的生產與銷售策略,降低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這次分享的教學模組,正是以「鳳梨品質辨識」為例,展示量化分析在評估水果品質中的應用價值,期望能減少糧食浪費並結合生成式AI輔助程式開發。
從開發平台到應用平台:資料分析的通識化
現今的資料分析工具使得分析門檻不斷降低,新的平台工具,讓使用者不再需要複雜的程式碼複製與貼上操作,大幅簡化了資料分析的流程。這種轉變讓資料分析從專業領域走向通識教育,成為各學科學生都應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
機器學習實作:鳶尾花分類預測
演講以經典的鳶尾花資料集為例,示範機器學習的基本流程。介紹了如何將資料集分為訓練集和測試集,並使用K最近鄰居(KNN)演算法和多層感知器(MLP)模型進行分類預測。他詳細展示了從資料讀取、特徵選取到模型訓練與評估的完整流程,為後續的進階應用打下基礎。
接續聚焦於深度學習:鳳梨品質分類的實際應用。陳教授介紹了一種透過聆聽鳳梨敲擊聲音來判斷其品質的方法,將鳳梨分為「鼓聲果」與「肉聲果」。研究團隊收集了來自不同品質鳳梨的敲擊聲音,將這些聲音轉換成梅爾頻譜圖,再利用卷積神經網路(CNN)進行分析和分類。
這項應用充分展示了如何將深度學習技術應用於農產品品質檢測,特別是:
- 將音頻數據轉換為梅爾頻譜圖,使其成為適合CNN處理的格式
- 採用卷積神經網路架構處理這些「聲音圖像」
- 透過模型訓練實現自動化的鳳梨品質分類
卷積神經網路(CNN)的原理與實作
陳老師在演講中深入介紹了CNN的基本架構與工作原理。他詳細解釋了CNN的各個元素,包括輸入層、卷積層、池化層以及平坦層和全連接層,強調CNN適合處理圖像、語音等非結構化數據的特性,並說明了如何使用Keras框架建立CNN模型處理梅爾頻譜圖數據。
AI輔助教學的限制與風險
教師和學生使用AI輔助工具時需注意的限制與潛在風險。老師指出AI生成的程式碼可能不完整或不正確,需要人工審查;複雜問題的除錯仍然需要專業知識;使用者也需注意資料隱私問題,建議將AI視為學習工具而非答案提供者,教師應適時指導並強調程式邏輯思維的培養,確保學生能理解AI生成內容的原理。
結語
透過這次分享,陳教授詮釋了如何將AI與資料科學技術應用於農業領域,並透過具體的教學設計,讓非資訊背景的學生也能掌握這些先進技術。這種跨領域的教學模式不僅拓展了資訊教育的邊界,也為解決現實農業問題提供了新思路。隨著AI工具的普及,資料分析能力正從專業技能逐漸轉變為通識素養,他的教學創新正是適應這一趨勢的積極嘗試。
智慧農業與AI技術的結合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願景,而是可以透過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讓更多領域的學生掌握並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工具。這種教學模式的推廣,將為培養具備跨領域視野的新一代人才奠定基礎。
-
-
通識教育是通往人生永續幸福的基石
閱讀《博觀通識:國立大學》中七所大學(包括國立金門大學、國立屏東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臺北大學和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的通識教育各校實施現況後,深刻感受到各校逐漸鬆動「專業」與「通識」的藩籬,走向以「專業知識為體、通識教育為用,培養 21 世紀最具競爭力的大學生為教育宗旨」。整體而言,各校基於自己的通識教育理念,逐步擴展不同的觸角,包括國際化、多元文化及本土觀…等,已經實質突破了過去「小通識」或是「共同科目」的格局。這些學校通識教育的共同優點和特色是:融合 USR(大學社會責任)及跨域整合,充分展現各校特色。透過本書的分享,這些努力的成果值得他校借鏡。以下歸納出幾項回饋,供各界參考。
-
沒有專業的通識是空洞的,沒有通識的專業是盲目的
通識教育旨在拓展學生的基礎性、多元性和跨領域知識培育完整的人格,是全人教育的基礎。據此,我個人長期倡議:「通識以全人教育為理念,以培養當代素養及專業核心能力為目標,是故沒有專業的通識是空洞的,沒有通識的專業是盲目的。」我們在評估通識教育的表現時,大致上有五個面向:(一)理念、目標與特色:明確的教育理念和目標,並展現各校的特色;(二)課程規劃與設計:精心設計的課程,涵蓋多元化和跨領域的知識;(三)教師素質與教學品質:高素質的師資延聘和優質的教學;(四)學習資源與環境: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優質的學習環境,營造「境教」的校園文化;(五)組織、行政運作與自我改善機制:完善的組織結構和行政運作,並設有自我改善機制。整體而言,各校都非常認真地推動通識教育,建立了理念、目標、課程規劃及行政運作等基
本觀念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