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海大學張國恩校長的心目中,通識教育反映著大學的辦學理想,也是養成學生人格教育的重要關鍵。
「各位想想看,你在大學階段修過哪一門通識課,讓你印象特別深刻?」
這個問題的答案,對許多東海大學畢業生而言,答案或許是同樣的:那就是東海獨特的勞作教育課。
2023-07-20
在東海大學張國恩校長的心目中,通識教育反映著大學的辦學理想,也是養成學生人格教育的重要關鍵。
「各位想想看,你在大學階段修過哪一門通識課,讓你印象特別深刻?」
這個問題的答案,對許多東海大學畢業生而言,答案或許是同樣的:那就是東海獨特的勞作教育課。
在東海大學已推行超過六十年的勞作教育,立意在於培養學生同理、負責、自律、關懷、合作等現代公民特質,卻常被質疑是以學分之名綁架學生當免費清潔勞工,爭議不少,近年在自媒體與網路社群的言論風氣中更是如此。根據天下雜誌2022年報導,在大學生常用的網路論壇Dcard上,超過九成的人認為,勞作教育應該廢除。
張國恩說,他到東海大學沒多久,就深刻感覺到勞作教育引起的兩極反應。「每次招生前,勞作教育都會被罵,然後畢業校友又罵回去,形成一個世代差異。」
是的,最反對廢除勞作教育的,就是東海大學廣大的校友們。這之間的落差,引發張國恩的好奇與觀察,「會罵的都是在學學生,可是只要一畢業變成校友,就會說勞作教育很好,尤其是當媽媽的,一定說勞作教育特別好。」
如果學生在畢業後,歷經生涯的挑戰與考驗,回頭發現勞作教育帶來的意義非凡,張國恩認為這或許意味著,「學生其實需要勞作教育,只是他還不知道。」
學生看不見自己對通識課程的需求,張國恩坦言不意外,「不要說是學生,我自己在當學生的時候,也把通識課當成營養學分。」想要與需要的落差,讓張國恩意識到,通識教育提倡多元自由的表面下所潛藏的困境,其實是混亂與缺乏引導。「課就擺在那邊,但是學生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如何跟課程對應,他怎麼選?結果只好亂選。」
提倡自由多元學習的真正意義,是要把學習的選擇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有能力當自己的主人,因此張國恩強調,通識課要搭建起「知識鷹架」,甚至是微學程化,給予學生足夠的引導,幫助他自主學習。
以勞作教育為例,東海目前搭建起三階段的學習地圖,並以學生引導學生:「在第一階段,以專案課程或工作坊等型態,學生可自主選擇實作之場域及時段;完成第一階段後,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進階到第二階段,成為帶領一階學生的勞教師;第三階段就是結合SDGs,把勞作教育擴大到社區層面,學生可以跟老師討論想做的事情,實際結合到在地實踐的層次上。」
如此一來,通識教育成為一把學生通往自主學習的梯子,引導學生想像其中的內容,要對應的是核心素養。
張國恩再以大一中文為例,在ChatGPT都能寫出流暢作文的數位時代,學生學習的核心是敘事與思辯、溝通與表達,因此東海的大一中文融入AI文本生成課程內容,幫助學生培養鑑賞力、增加生產力。
另外像是大一體育,張國恩分享自己攀爬玉山的經驗,「嚮導告訴我,要爬玉山之前,需要有相應的身體訓練,我那時就想:奇怪,為什麼以前學校體育課不教?我現在才學,哪來得及?」因此,東海大學將「身體素養」的概念帶進大一體育,學生可以學到科學化飲食、運動安全,甚至有「正念與放鬆」。
東海如此精實的通識課程改革,授課老師們的配合意願如何?張國恩笑說,起初一開始確實是由上而下推行,「但到後來,都是基層老師們非常主動積極的創造,所以在推行上沒有遇到什麼阻礙。」
「沒有學生不需要的通識課,只是你能不能創造出學生需要的內容。」張國恩校長帶來的東海經驗,確實是一劑強心針。他也強調,每個學校都有自己辦學的理念與特色,應該在通識教育中予以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