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大學
同行夥伴
中原大學建校至今七十年來,素以雄厚紮實的理工背景聞名。但科技抽離文化,只剩下知識堆砌,唯有揉合人文才能激發創意。中原通識教育中心深知在一所理工導向的大學中,人文素質與跨領域知識的培養,是使學生自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首要之務。
早期的中原大學通識教育由共同科負責,隸屬於教務處,一切行政暨教學事務皆由教 務長代為掌理,因校務龐雜繁重,難以兼顧通識課程的安排與規劃,致使當時任課教師難以產生歸屬感,激發教學熱忱。其後人文社會教育中心成立,全力推行通識課程與活動,期盼將全人教育理念融入課程,形成校園文化。
八十九學年度,通識教育中心正式成立,隸屬於人文與教育學院。經此改制,通識教育中心地位提昇,成為校內二級學術單位,專責發展通識教育課程。為有利於本校通識教育在行政、課程及教師培力上,且與112-114學年度中程校務發展計畫、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及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緊密配合,113年起通識教育中心由二級單位調整為一級單位,並在過去堅實的傳統和基礎上持續優化通識教育的內容和方向,努力追求通識教育的創新發展。
通識課程之設計規劃-三十四必修學分
通識教育中心地位和各院平級,一肩扛起全校學生人文素養的教化薰陶,為此,通識教育中心於110學年度重新設計課程、去蕪存菁,在課程改造上加深加廣,規劃與完善全國獨一無二的全人化通識教育課程。期許這些課程能協助學生培養興趣、尋求自我,成為身、心、靈均衡的全人。
通識課程之獨特規劃-天人物我
中原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共分「天、人、物、我」四大學類,每學期開課數約150餘門, 班級數達400多班。學生必須修滿34學分,才具有畢業資格。八十七學年度正式開始實施時,是當時全國第一所展現對通識教育尊重、了解與切實執行的大學。 歷經了多年的實施與檢討,中原大學的通識教育已邁向新階段,在110學年度起實施新課程架構,課程設計更加著重學生需求與呼應時代的精神。「天、人、物、我」四大類別34學分中,規劃了基礎必修課程與延伸選修課程,透過系統性的引導學生學習,以期達到全人教育的目的。學生在每一類別中都須修習2到4學分的基礎必修課程,以及至少各2學分以上的延伸選修課程。
天、人、物、我四大類課程,各有重要的內涵。所謂的天,在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判斷的形上思考,著重於宗教信仰、靈性關懷、生命意義與價值判斷等基本素養。例如宗教哲學、人生哲學、價值判斷與分析、生命教育概論等相關課程。
所謂的人,著眼於理解人類社會中之群體現象與互動原則,關注在公民素養、社會關 懷、歷史思維與多元文化等基本素養。例如生活社會學、當代人權議題、法律與現代生 活、文化思想史等相關課程。所謂的物,致力於加深個人科學思辨能力與永續關懷,重視自然與科學、科技與文明等基本素養。例如自然科學與人工智慧導論、科技跨領域課程與永續發展等相關課程。所謂的我,藉由孕育個人主觀經驗而產生深度生命意涵,致力於情意與美感、溝通與表達等基本素養。例如文學經典閱讀、語文與修辭、藝術鑑賞與自我管理等相關課程。 期盼通過以上四類課程薰陶,學生都能達到「通達天人,識博物我,中而不偏,心是活水」的美麗境界。
通識中心現聘有四大學類專任教師約20餘位,另為求課程豐富多元,廣為聘任學界、業界之翹楚,針對個別專長領域開設課程,務使學生透過教學貼近時代脈動,了解社會趨勢。
通識活動豐富又多元
除了課堂的知識,中原通識教育中心也籌劃多樣的通識活動,支持課程的進行,誘發學生繼續探索的動力,藉此豐富學生通識的涵養與視野。學校通識活動由早先的單一性、輔助性,轉變為多元化、主題化。例如早期的「電影文學週」 ,即希望透過電影的觀覽輔助提昇學生對文學的熱忱與喜愛。現今通識教育中心將電影與文學這兩個元素各自獨立,規劃不同主題。此外,音樂、戲劇、演講、表演,幾乎每一星期都有多采多姿的通識活動,學生可自由選擇參加,沉浸在人文藝術的美好氛圍下,開拓心靈視野,培養人文素養,從而化育出博雅的情操與胸懷。
通識教育社區化
中原通識教育中心也期望將全人教育的理念散佈至社區鄰里、各大學院校、甚至是社 會上的每一角落,因此所舉辦的活動皆免費開放社區民眾參加。 希望透過藝文活動的薰陶,無形地將全人教育理念散佈至社區及校內外的各個角落。
通識教育情境化
教育最成功的方式不在課堂,而是融入生活,潛移默化。基此,中原通識教育中心於校園內各個角落佈下種子,期望能夠生根發芽。具體如教室內標語箴言、公共區域中飄揚樂音、甚至是無聲的花樹植物,無時無刻不散發出訊息,強化全人教育理念。
亮點與未來規劃
(一)結合本校全人教育理念
中原大學全人教育理念的核心內涵包括「天、人、物、我」,為推動及落實此一內涵,本校通識教育中心特開設天學、人學、物學及我學四大學類,共計34學分,並規劃基礎必修課程與延伸選修課程。為融合SDGs,通識教育中心主持之「永續發展學苑」進一步盤整及新開課程,在原有「天、人、物、我」之架構下,整合出SDGs的核心課程與領域課程,2021年第一版課程架構如下圖10所示;2023年將全人結合永續重新論述,產生新版課程架構圖,延伸概念為:「基督福音、世界關懷;厚德載物、經世致用;視人如 己、樂善好施;謙卑敬謹、真善美聖」。除此之外,通識教育中心每學期規劃的通識教育活動潛在課程,也融入SDGs目標,與正式課程共同結合成完整的永續發展推動網絡, 同時也為全人教育注入新的精神。
(二)彰顯K2A(Knowledge to Action)的精神
K2A原先來自護理學的概念,它是由加拿大的Ian Graham等人於2000年代所提出, 目的在描述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過程。知識轉化為行動是一系列重複的活動,最重要 的是架接知識與行動之間的落差。本校在推動SDGs方面借用此一概念,同樣強調將 知識轉化為行動的重要性,在實踐方面,「知識」部分主要是結合「永續發展學苑」的SDGs核心與領域課程,以及其他院系所的專業課程與研究;「行動」部分結合通識活動等校內活動,及服務學習、大學社會責任(USR)等校外活動,共同構築成完整接合知識與行動的落實SDGs路徑。
(三)結合自主學習學分
為鼓勵同學參與SDGs活動,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本校除了研修相關正式課程 給與學分,同時結合通識自主學習另外再提供學分。根據本校「學通識教育自主學習 課程學分審核作業要點」,為落實教育宗旨中培養學生真知力行的態度,只要經過通 識教育中心規劃或認可符合通識教育理念之活動,包括SDGs相關活動,皆可視為通 識教育自主學習課程。同學參與這些活動後,只要在規定時間內繳交總結學習心得報
告一份,並審核通過後,即可取得學分。通識自主學習選課之學分數不受超修之限制, 每位學生取得學分數以2學分為上限。
(四)風雅頌音樂中心
風雅頌音樂中心自成立以來致力推動全人教育,結合通識課程與藝文活動,提升學生 美學素養與藝術涵養。每學期固定舉辦六十餘場音樂活動,包含週三午間音樂會、戶 外爵士音樂節、鋼琴大師系列及樂曲悠揚等多元演出。風雅頌音樂中心亦與國內外藝
文機構合作交流,提供師生實作、創作與展演平台,促進校內外藝文發展,活絡桃園藝文氛圍。營運空間涵蓋風雅頌藝文廳、培英廳、泉源之谷及瑞麗堂,為藝文活動提供優 質場域。
結語:
本校校園裏,聳立於大草坪的十字架,是重要的地標,從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遠遠地清楚看到這個地標;這也提醒著我們,關於全人教育,關於通識教育,我們除了規範架構之外,能夠填入在架構裏的,是對於人性的尊重和信任,更重要的,是對於人和世界的熱愛,所以,我們願意繼續把聖經的精神十字打開—這意謂著本校的通識教育既能夠縱向地繼承美好的全人教育傳統,也能夠在時代與社會的轉變中,橫向地吸納與精進,隨時調適上遂,創新求變,以期能夠更具有時代的意義和價值。這也是將全人教育與通識精神的追尋與實踐,並落實在各種校園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