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計畫理念
因應科技與社會的快速變遷,培養學生具備能應對複雜多變的世界之能力成為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時,隨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的實施,如何與之銜接並深化培育,也成為大學通識教育的新興任務。然而,在少子女化生源不足的衝擊下,多數大學校院挹注通識教育的資源逐漸減少,加之教育部長期未有普及的強化通識教育措施,各校對於通識教育的重視及改善課程品質的動能逐漸弱化,通識教育似有邊緣化之虞。
因此,教育部希冀透過推動本計畫,結合第二期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政策引導各校重視通識教育,關注學生需求及學習成效,透過組織創新及課程精進,提升通識教育教學品質,並經由提供典範的觀摩學習及資源的開放共享,促使各校通識教育能有普及性提升與共好。
為此,本計畫提出「新通識教育」的願景,「新通識教育」提出四大關鍵:「重定位、重關係、重內涵、重方法」,「重」一字,有「重視」、「重新」、「多重」等意義。重定位指各大學依自校特色及學生需求找到自校通識教育的新定位;重關係指通識教育發展出貫串108課綱並融通專業教育的新關係;重內涵指大學開設符合學生需求的素養導向通識課程;重方法則指採行引發學生興趣的創新教法及數位學習。
-
通識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培力
以完成教師知能培力為目標,通過研習、工作坊等形式培養通識教師的多元教學知能,如提升通識課程的專業性、嘗試多元的課程實踐、增進科技媒體的運用能力等等。另外,也負責深化教師對108課綱的理解與銜接。
-
通識教育跨校資源整合與流通
以優化通識學習環境為目標,透過交流會、工作坊、發表會,建置平台等方式,橫向連結跨校、跨界通識資源,致力於流通與共享;縱向籌組大學~高中全人教育課程聯盟;並透過鏈結產、官、學領域,向外僑接國際。
-
-
軟體創作統合與運算表達理解培育
以研析通識教育中的科技資訊素養為目標。為了因應未來科技社會的需要,設計以「軟體創作與統合」以及「運算表達理解」兩個能力為主的課程。子計畫主要工作項目包含開發課程模組、實習教材與相關素材、推廣課程、成立社群、舉辦競賽等。
-
通識教育數位典範課程
以優化通識跨時空學習環境為目標,邀請擁有優異數位教學經驗的教師共襄盛舉,透過課程補助與典範建立的策略,開發數位教學的多元機制與工具,打造以學生為本的學習節奏及學習履歷之願景,共構校際認列的友善新生態。
-
多元運算思維與量化分析素養培育
以鑽研通識教育中的科技資訊素養為目標。為了因應未來科技社會的需要,設計以多元運算思維與量化分析素養兩個能力為主的課程。主要項目包含開發與推廣課程、成立社群、舉辦競賽、開發與維護相關系統等等。
-
資訊科技素養培育
以鑽研並推動大學教育中的資訊科技素養爲目標。在掌握各校資訊科技素養的現況與國內外趨勢,且考量對108課綱銜接後,進行各校行動諮詢、發展符合四大主題的課程模組、形成種子教師團隊、經驗推廣等工作。
-
通識教育國際交流與出版
以優化通識學習環境為目標,負責項目包括辦理國際通識教育交流活動、強化合作模式;鏈結各學校國際事務負責單位、整合國際交流資訊與資源;出版國內外通識教育專書並舉辦成果分享會以達典範之效。
-
全國夏季學院
以優化通識學習環境為目標,立基於經營多年的全國夏季學院,教學方面擴增夥伴學校成員並深化連結、提供平臺試驗新的教學模式;學習方面則增進課程學習的彈性,且使其延伸、落實到課堂之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