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111學年課程開發教師社群「行動通識」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學院是全國少數的院級單位,學院不僅有基礎通識教育中心及博雅通識教育中心,同時更有發揚現代匠師精神的明秀書院、講求基礎科學實驗精神的科普教育中心與重視法學歷史學跨域的日本研究中心。在現行的基本架構裡,通識學院已經具備多元的師資,然而過往教師社群的成立或運作,雖有少數採用跨域的組成方式,但絕多數仍舊以各領域的內部連結為主。有鑑於此,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學院希望能夠透過此次教師社群計畫的申請,作為全面推動「跨領域」交流的基礎,在共同開發執行通識課程中,既能達到教師彼此間的共學共好,並且也可透過「知行不二」的通識課群,積極串接臺中太平這片土地裡的人事物,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
社群召集人:陳東賢教授
-
111學年課程開發教師社群「大甲溪流域人文敘事:八仙山森林鐵道踏查」
透過本計畫之執行,將散居各大學的田野教學相關之師資與課程,彼此交流方法與經驗,從東華大學潘繼道、葉爾健老師之東臺灣研究與教學,到臺中教育大學鄭安睎老師的中央山脈古道與部落研究,及中正大學蘇全正老師的臺中學、諸羅學,並結合民間收藏家郭雙富老師從文物看歷史,最後是中興大學吳政憲老師之大甲溪流域與八仙山林場,發揮共學與現地實踐,沉澱過往經驗,開發新課程,提升學生通識課程學習效果,建構田野教學區域特色,朝向模組化課群發展。
社群召集人:吳政憲教授
-
111學年課程開發教師社群「在地文化探源-(食 •藝 -創新與永續 )」
「食•藝-創新與永續」教師社群是結合高科大各校區與外校教師,透過社群專題講座、實做活動、互動討論與經驗分享等不同方式,針對社會人文、設計思考、視聽藝術、環境永續等「泛人文藝術」之相關議題進行互動交流,深入探討並進行學習分享,進而產出創新的教學設計與課程活動。
本次教師社群所選定的主題為「食物設計」,希望藉由食物與食材有關的在地文化、環境永續,以及個人對食物人文記憶與特殊生命經驗特質,引導出對於相關「食、藝」主題的討論。
社群召集人:林世凌副教授
-
111學年課程開發教師社群「多元敘事應用」
多元敘事應用課程為本校國文課程的延伸,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養是課程的核心目標。基於過去一年半來課程開設後,師生兩端的回饋建議與學習成效,我們希望進行教材的修正。本校教師社群的成員共有7名,涵蓋了文學、輔導、英語、財金等不同專業領域,且選定Michael Scandel《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作為教師群組成員共同研讀的專書。希望透過社群成員的腦力激盪與溝通合作,能讓教材更適合不同系科的學生學習,共同培養學生進入職場的即戰力。
社群召集人:張清文助理教授
-
111學年課程開發教師社群「美麗新境界-ESG產學跨域講座課程」
本教師社群來自「商業實務」、「數位科技」及「人文藝術」三大領域,期待共構 ESG 永續新境界。除此之外,更結合了業界與學術界的教師,共同設計出全新的跨產、官、學三界的講座課程,將開設講座課程分為4大主題「永續金融世界觀」、「科技業全球化與發展趨勢國際認證」、「元宇宙世界真實與幻境」、「美麗新視界-生態與環境」。期待社群發展能夠影響跨領域學習與教學研究,且提供課程規劃、討論重點給各教師社群老師。
社群召集人:詹乾隆教授
-
111學年課程開發教師社群「自我養成與人類學習」
南華大學通識博雅與科技社群旨在透過跨校及不同領域教師間相互合作,以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自我養成與人類學習」做基底,嘗試將「程式設計與數位資訊」領域之工具融入,建立以跨領域全球議題為中心的跨域教學體系,推動通識核心課程的智慧數位學習,強化資訊素養,以提升學生未來跨域競爭力,並發展出優質提升學生學習之教學模式,並分享給全國教師教學作為跨領域社群之參考。
社群召集人:林俊宏教授
-
111學年課程開發教師社群「人生哲學」
本教師社群主要組成成員為本校核心課程人生哲學教師。有鑑於SDGs為重要發展之目標,且與每個人的生活有密切關係,故我們期望透過對SDGs的研究,把SDGs融入人生哲學的課程內,根據現有教案內容開發更為合適並符合現有環境的教案內容。本學期我們預計將聚焦於其中與本課程相關的五項目標,並產出對本校其他教師有所幫助的教學教案。未來我們將透過學理研究,產生人生哲學教學及理論相關的論文內容。
社群召集人:黃鼎元助理教授
-
111學年課程開發教師社群「元宇宙藝術」
為響應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育達科技大學成立「元宇宙藝術」通識課程開發教師社群,會集人文、語言、藝術、哲學、政治、資訊、行銷、觀光、運動、餐旅、時尚等校內外共二十位成員組成跨領域教師社群,針對本校新設分類通識特色課程「元宇宙藝術」,共同研究、探討,通過該課程相關多方領域專家座談、教學觀摩、實務經驗分享,以期達成深化課程內涵、建構教案綱架、跨域整合學習、實務作品展出等計畫目標。
社群召集人:姜明翰副教授
-
111學年課程開發教師社群「能源科技與環境永續」
本教師社群成立的目的希望將(一)專業融入通識,提升學習興趣,(二)通識結合專業,達成寓教於樂,(三)兼顧通識教學與專業知識傳承,共創雙贏。配合的課程「能源科技與環境永續」,將以跨系(電機系+環工系+通識教育中心)/跨校(大葉大學+中州科技大學+明道大學)/跨域(專業系所+通識教育),課程內容含再生能源科技的專業知識與環境永續發展的通識議題,二者的結合(1)符合專業與通識的融合,並且(2)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社群召集人:陳木松教授
-
111學年課程開發教師社群「SDGs的第一堂課」
本教師社群希冀可以支持全國高等教育希望推動 SDGs 入門課程可以有其參考,主要也是 可以推動 SDGs 是需要透過通識入門課程普及,才能進而銜接到專業系所學習,最終學生進入真實世界能透過專業解決真實世界課題。這也是關鍵與重要的基礎內容。
社群召集人:何昕家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