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突破與創新:發展出跨域學習的通識教育
臺灣的通識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課程規劃和制度、教學模式創新等方面,都受到美國博雅教育和通識教育的影響。博雅教育和通識教育雖然在培養全面素養和多學科知識方面有相似之處,但它們的目標、課程設置和教育理念存在差異。博雅教育起源於古希臘和羅馬,更強調人格和倫理的培養,以及個人的全面發展、批判性思維、倫理和公民責任;而通識教育著眼於提供廣泛的知識基礎、跨學科的學習經驗及個人發展,通識教育為大學課程的一部分,旨在補充專業教育的不足。近年來,在社會發展及全球思潮下,各大學不斷思考未來人才
培育之方向,通識教育突破過去的模式,進入另一創新階段,各具風采。從臺大、清大、中山、陽明交通、中央、政大、臺師大等研究型大學的通識教育來看,「跨域學習」、「自主學習」、「數位素養 / 運算思維 / 人工智慧」為近年來各校通識教育最主要的發展趨勢,以下簡述各大學通識教育的特色如下:(一) 國立臺灣大學
2019 年開始,是臺大通識教育的新變期,主要的改革有:1. 跨領域通識課程:自 2019 年起積極推動跨領域通識課程,由跨文理領域通識課程的開設,引導人文與科技的知識對話。
2. 主題式通識課程:為統整關聯性知識,近年來扣合 SDGs17 項目標,了解真實世界的問題、構築共同生活經驗,及社會發展趨勢設定主題。
3. 英語授課通識課程:為配合雙語教學目標,鼓勵開設英語通識課程,提供 TA 培訓,提升課程品質及數量。
4. 啟動自主學習機制:110 學年度起,開始辦理「領域專長」、111學年度通過「院學士學位暨校學士學位設置準則」、112 學年起學生可以依自身興趣自主提案申請開設通識課程,都為校園自主學習開新風氣。
5. 數位素養領域:與相關科系合作開設程式設計、量化分析、數位人文課程等,積極強化學生之數位素養。(二) 國立清華大學
2016 年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合併,大學部人數遽增,新加入藝術學院和教育學院,進一步朝向文理並重的綜合型大學發展,並開設一些創新性的通識課程,如:
1. 辦理旅讀課程:採用田野調查為方法作為教學主軸,配合教師專業知識,以現實社會環境作為教室,安排密集且深度的課程。
2. 通識自主學習課程:內容可以超出現有的課程範疇,展現跨領域的整合與實踐,以學生本位的學習模式,讓學習型態更多元。
3. 白先勇清華文學講座系列課程:自 109-111 連續以「紅樓夢」、「中華文化經典選讀」、「中西小說經典」為主題開課,深耕文學通識教育。4. 京劇新美學系列課程:乃因應清華與國光劇團、東海大學共同參與「臺積電 X 國光戲曲傳承計畫」而開設;從基礎開始教起,指導學生逐步學習京劇「春草闖堂」。
(三) 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於 107 學年度第二學期新設立實體之「西灣學院」,下轄原通識中心及「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西灣學院在通識課程的創新上有:以跨領域和創新學習為核心概念,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培養全球移動人才,推動山海特色活動與課程,重視社會永續發展,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四)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2021 年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後,新設計的「博雅教育」重視跨領域的學習,增加教育的廣度,以平衡專業教育的不足,並強調做中學的生活實踐,加入「研習教育」、「社群教育」兩面向,開創獨特的「多元跨域」之博雅教育品牌模式。以「全人教育」為願景,期許在校園中:創造自由多元的思想風氣,培養尊重求知的生命態度,具備人文、藝術和倫理的品格涵養,關懷人類、了解文化價值的多面性與多變性。(五)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的通識教育近年來著重於發展更多跨領域與社會參與相關課程,且以通識教育最為全校的跨域整合教育平臺,規劃多個跨領域學程,如「AI 人工智慧跨域學分學程」、「跨領域社會參與學分學程」、「跨領域榮譽學分學程」、「法律與政治學分學程」、「敘事與數位實踐學分學程」、「國際事務學分學程」、「社
會分析微學程」、「運動與健康管理學分學程」。(六) 國立政治大學
國立政治大學將通識教育定位為博雅、通才與全人教育,並以「建立基礎核心知識」、「強調跨域、知識統整與轉化的學習」、「培養宏觀視野與終身受用的關鍵能力」為三大目標。在此目標下,通識課程架構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語言通識」,第二類為「一般通識」,第三類為「書院通識」,並通過制度設計以融通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即學分學程可納入一門通識課程,雙主修、輔系、學分學程可有條件認抵通識學分。(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師大以「廣博雅致,師大大師」為通識教育理念。近年來,致力於共同國文及共同英語課程名稱及教學法的改革,強調閱讀與思辨,寫作與表達,而在通識課程方面,則分為「博雅通識」、「跨域探索」、「自主學習」三大類。在「跨域探索」方面,配合制度的改變,規劃「學院共同通識課程」及「跨域專業探索課程」,鼓勵學生透過初步的跨域探索課程,了解自己深入跨域探究的興趣,進一步選擇是否修習本校或跨校的學分學程、輔系及雙主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