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20230317 通識教育教師增能培力主題論壇|高雄場
2023年3月17日假文藻外語大學舉行之「通識教育教師增能培力主題論壇」活動照片
-
20230505 分區諮詢服務說明會高雄場
假文藻外語大學舉辦「分區諮詢服務說明會高雄場」之活動照片
-
20230705 文藻外語大學 行動諮詢服務
假 文藻外語大學 至善樓 行動諮詢服務之活動照片
-
【典範通識課程】資料創新與應用/文藻外語大學 李雪甄教授
本影片為【IGER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分項計畫2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所製作 典範通識課程為邀請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歷屆得主,分享課程設計know-how、課程特色及課程轉化歷程,以供全國通識教育教師參考,提升整體通識教育品質。 資料創新與應用這門課程期許能培養學生數學素養、數據敘事及資料創新的能力,並運用專題導向學習和多元評量增進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當責與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態度。 特別感謝:李雪甄教授、參與課堂學生 音樂來源:Provided to YouTube by CDBaby Tutorial · Background Music for Videos Background Music No Copyright ℗ 2022 Background Music for Video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brOWSt5o80&list=OLAK5uy_kaN7FEhJ2pZoZWXgFMuLqQrwSPTTyzwOY&index=1 歡迎底下留言討論通識教育~並訂閱我們!分享影片! 【參考資訊】 計畫官網:https://iger.pro.edu.tw/ 計畫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iger.edu (快來按讚以獲取最新通識教育資訊!!) 聯繫EMAIL:iger.edu@gmail.com、iger.cdtc@gmail.com 分項計畫: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 #通識教育#典範課程#資料創新與應用#文藻外語大學 -
-
112學年通識課程開發社群「未來地球:學院攜手環境永續學程開發計畫」
文藻外語大學的校訓為敬天愛人,旨在培育熱愛生命、具有國際觀,能服務社會的語言人才。此次社群計畫基於前期合作的經驗,預將課程的單一單元擴大為通識課群,乃至於跨院合作的學程,期待擴大學生的視野從個人擴及社會,放眼世界。
文藻外語大學各系課程對SDGs議題或ESG議題或有涉獵,但各系之間少有橫向連結。本課群計畫希望將通識中心有多門環境類課程(如全球氣候與環境變遷、綠能科技與低碳生活、森林資源及綠色產業等)優化教學內容,也能規劃相關新課程、教師能與時並進,增加教學能量,並嘗試與其他系所合作,串連成一系列涵蓋概念性與實作性的環境永續與企業責任之相關學分學程。
社群召集人:吳宜真副教授
社群成員:李雪甄教授、陳靜珮副教授、潘存真副教授、黃翠玲助理教授、陳玉珍副教授、蘇百薇兼任助理教授
-
【典範通識課程】社會關懷方案規劃與實踐/文藻外語大學 蔡介裕副教授
本影片為【IGER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分項計畫2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所製作
典範通識課程為邀請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勵屆得主,分享課程設計know-how、課程特色及課程轉化歷程,以供全國通識教育教師參考,提升整體通識教育品質。
本課程著眼社會關注議題,以社區為對象,帶領學生運用行動企劃的概念與精神,從確立動機、創意發想、實踐行動、自我反思等步驟,了解如何把看見的社會問題化成自身能夠實踐解決的創意行動,與同儕一起發想創意、實踐創意,並養成社會關懷精神與行動精神,進而深化學習的領域、擴大生活範疇與生命歷練,善盡社會責任。
特別感謝:蔡介裕副教授、參與課堂學生
音樂來源:Uplifting and Inspiring Background Music For Videos & Presentations 歡迎底下留言討論通識教育~並訂閱我們!分享影片!
【參考資訊】 計畫官網:https://iger.pro.edu.tw/ 計畫
FB粉專: / iger.edu (快來按讚以獲取最新通識教育資訊!!)
聯繫EMAIL:iger.edu@gmail.com、iger.cdtc@gmail.com
分項計畫: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
-
【特色通識課程】環境與人/文藻外語大學 陳靜珮副教授
【環境與人:結合在地特色的永續發展教育實踐】
本課程呼應文藻外語大學「敬天愛人」的校訓,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陸域生態保育與責任消費為核心,透過環境教育理論結合在地特色,培養學生的環境素養。誠如珍古德所言:「如果大家都能看見我眼中的美,就能致力於拯救這些提供人類食物和住所的動物和樹木。」本課程正是希望透過多元教學,讓學生看見環境之美,進而產生保護環境的使命感。
以David W. Orr提出的「生態素養」概念為基礎,強調環境教育應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需要跨學科整合理解,並促進人與自然的對話。環境教育必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連結,透過實地體驗加深對環境的理解。基於此,本課程致力培養學生認識自然環境與人的關係,理解環境專業術語,並培養環境關懷素養。
在教學實踐上,則運用學校周邊的環境特色進行在地連結。學校特殊的傍水地形、百年中介聚落發展史、極端降雨災害經驗、社區濕地轉型過程,以及登革熱防治經驗,都成為豐富的教學素材,讓學生體認環境議題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本課程採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包括戶外觀察與探索。教師帶領學生前往社區濕地進行實地考察,運用地圖和望遠鏡等工具,培養細微的觀察能力。室內教學則運用水土保持主題桌遊,讓學生在遊戲中理解環境災害。環境新聞的閱讀與討論幫助學生拓展環境議題視角,而資料視覺化實作則培養數據分析能力。
本課程特別重視環境美感體驗,運用校園及社區的自然素材進行創意手作活動。這種結合科學理性與人文感性的學習方式,深化學生對自然環境的觀察與理解。評量採用多元方式,包括學習回饋單、戶外教學表現、視覺化實作,並鼓勵學生自主參與環境服務活動。
透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環境教育理念落實在日常學習中。這種教育模式不僅傳授環境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環境素養與行動能力,為永續發展的未來貢獻一份心力。
點擊閱覽本課程架構、 內容、教學實施歷程:https://reurl.cc/RLjyVz
#通識教育#特色課程#環境與人#文藻外語大學
本影片為【IGER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分項計畫2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所製作
特別感謝:陳靜珮副教授、參與課堂學生
音樂來源:Cool Upbeat Background Music For Videos _ No Copyright Musi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1Jp6U17e4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