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20221129 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
20221129 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 活動照片
-
「我的通識·我來設計」學生工作坊(台北場)於2月中旬圓滿落幕
由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分項三『通識教育跨校資源整合與流通』計畫所主辦的「我的通識·我來設計」學生工作坊於2/16-17在淡水安心學院圓滿落幕。
參加本次工作坊的學生,有14位來自志仁高中、政大等十餘所學校的高中、大學及研究生相聚一堂,共同學習。
在大葉大學多媒體數位內容學士學位學程丁后儀助理教授與知名講師林彥伶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從想像未來更美好的自己為起點,進而描繪未來人才的樣貌與能力,並嘗試將這些必要的能力傳化成為能夠裝備自己,走入社會的通識課程。同學們經過兩天一夜的絞盡腦汁及熱烈討論,設計出令人驚艷的課程∶有建構自信力的「BE A STAR-找到閃閃發亮的自己」、訓練溝通表達力的「打造屬於你的魅力」與「我如何回應你」、強調百業體驗的「百百種打工大揭密」等。在最後的課程博覽會海報與課程提案簡報中,同學們熱情又專業的介紹,讓來自學界及產業界的評審們傷透腦筋,最後評選出「我如何回應你」及「BE A STAR-找到閃閃發亮的自己」二組優勝隊伍。
計畫協同主持人丁后儀老師表示:本次學生所設計出的課程,不僅讓人驚豔,更有執行的可能性,邀請本次參加同學納入評審老師們的建議,將課程內容微調後,向全國教師發出徵課邀請,此外期待能透過工作坊的交流,喚起學生對通識課程的學習熱情,達到優化通識學習環境的目標。 -
國際通識「滄波講座」(Blue Waves Lecture) 系列 | 日本21世紀的通識教育人文與科學的融合
2022年9月30日國際通識「滄波講座」很榮幸邀請日本同志社大學山田礼子 (Yamada Reiko) 教授暨日本大學教育學會 ( JACUE , Japan Association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會長擔任講者,講座主題為「日本的21世紀通識教育和人文與科學的融合 (Fusion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 and 21th Century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n Japan)」。
-
無通不深耕──從臺灣高教革新看通識
在2022的「通識教育主管會議」之前,以通識為核心的大型會議已有近8、9年未曾召開,大家少有機會見面與交流通識教育的內涵。隨著時間演進,社會對通識教育的看法也一直在改變,中正大學黃俊儒特聘教授針對臺灣對通識教育賦予的期待進行分析。黃俊儒指出:學生在學時期,通識教育普遍比較弱勢,但往往學生畢業後又會回頭強調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有作家會批評理工生少了美感,理工生也會認為文科生要有對理工科的理解,這些情形都是通識教育被廣義地期待的功能。透過訪談,可以理解一般大學的教師如何詮釋通識教育,各有不同的想法卻十分有意思,像有人認為通識教育培養的是可以安身立命的全方位能力;也有人從業界的角度出發,希望畢業生具有多元領域的理解能力;還有人認為通識教育要能訓練軟實力、非認知的能力,學生除了能說明知識外,還能透過非認知能力達成良好的合作或互動;更有人提到通識教育需要培養的是學生對於情境的敏感度,對一個複雜環境中的所有東西都要是敏感的,才能避免無感或表錯情、會錯意的情況,這是一種common sense的能力,一種人性展現的能力,是AI所無法具備,而需透過通識教育學習的能力。黃俊儒也分享了自己的詮釋:通識教育就是把認知(硬技能)跟非認知(軟技能)互相滋養、纏繞的能力,這就是通識教育很需要去遂行的,甚至是培養學生探索自我,並調適自己跟他者、跟社會、跟自然的關係的能力,這是普遍對通識教育比較具有公約數的看法。
-
通識教育教師增能培力主題論壇|108課綱素養與通識教育
自111學年度起,經由108課綱所培育的高中畢業生開始進入大學就讀,有鑑於108課綱所強調的「素養導向」和「終身學習」等概念,與大學通識教育所重視的全人發展、跨領域、社會實踐與終身學習等教育目標,具有高度對應性。善用此課程革新的轉變,落實大學生在通識教育學習的銜接和深化,此為大學校院通識教育精進的重要契機!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當提供全校共同性課程單位有了新歸屬後,通識力量更大?
臺灣的通識教育發展有其歷史脈絡,從共同科到部定通識,再到校定通識核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中山大學在過去六大向度的博雅課程改革中,要求各科系的同學進入不同系所修習專業課程,但跨域的實施沒有那麼容易。中山大學西灣學院王宏仁院長表示,中山大學近年來的通識理念都是創造一個跨領域的環境,後來成為了今日的西灣學院。
王宏仁認為,通識教學所遭遇的最大的困境往往是教師雖然具備足夠的熱情,卻還須面對許多現實層面上的限制,如教師自身的升等、評鑑壓力,教師間缺乏跨域交流,或是常常需要自行尋找合作教師等等。因此,中山大學希望能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教師、學生都能在其中進行跨領域的實踐,甚至讓業界能夠參與進來,這就是中山大學的西灣學院。
-
國際通識「滄波講座」(Blue Waves Lecture) 系列 | 虛實整合遠距教學VIXTA
國際通識「滄波講座」(Blue Waves Lecture):自2020年開始由韓國教養教育學會發起,邀請國際博雅教育學者演講,提供多國語言同步口譯,進行國際交流,與會學者包括韓國、日本、 臺灣 、 新加坡、中國 、 香港、美國等。
2022年7月15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莊榮輝名譽教授(臺科大前副校長/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前理事長)主講「通識教學與研究的境與進」。莊教授以「境」、「進」詮釋數位教學的重要,並分享雲端學院資源整合做法。「境」指的是疫情對教學現場的衝擊,而「進」則是因應疫情嶄新發展的創新教學方式。
-
【活動預告】『我的通識‧我來設計』學生工作坊【高雄場】開始報名囉!
你喜歡學校的通識課嗎?
你期待在通識課學習到什麼?
如果讓你來設計通識課,你會設計什麼樣的課程呢?
『我的通識‧我來設計』工作坊,可以讓你的願望成真!!!
價值10000元~2天1夜的工作坊,只要全程參與完全免費喲!
你還在等什麼?4/22-23【高雄場】等你來報名!
-
全國夏季學院
『全國夏季學院』主要辦理「全國性暑期通識課程」,提供全國各地大學院校學生及高中生修習,除了跨校間能相互認抵學分外,更藉由精選、整合來分享各校特色課程。不論夥伴學校與否,讓各地大學師生,皆能有跨校、跨領域之交流,以實踐通識教育精神,達到資源共享的理念。為加深其教育內涵,近年更擴大合作範圍,在學校方面強化與各大學、各產業的合作,向上連結社會職業倫理,同時也向下至高中端之連結。
-
【過去活動】全國夏季學院—課程前導講座系列
全國夏季學院每年暑期主要開設全國性通識課程供各地大學生跨校修習,認抵校內學分,
我們今年度特別邀請老師於暑期課程開始前,舉辦課程前導系列講座,
讓同學們在選課前能夠更瞭解課程內容、老師的授課風格,
幫助同學選到真正感興趣的課程 ,各場次歡迎即刻報名!場次一、4/22(六)09:00-12:00 CSI犯罪現場探究與實作 李承龍老師
場次二、4/29(六)08:50-17:00 文化資產保存與法規 蘇全正老師
場次三、5/02(二)16:00-19:00 巨量資料分析 陳林志老師
場次四、5/05(五)19:00-21:00 災害風險管理 潘宗毅老師
場次五、5/06(六)09:00-12:00 基本人權專題 高樹人老師
場次六、5/06(六)14:30-17:30 動漫與政治 施少棠老師
場次七、5/08(一)19:00-21:00 氣候變遷對策:地球急轉彎 謝宜桓老師
場次八、5/12(五)19:00-21:00 改變歷史的生物 曹順成老師
場次九、5/20(六)09:30-13:00 認識甲骨文字與上古中國 江柏毅老師
場次十、5/25(四)19:00-21:00 技術哲學導論 洪靖老師
※歡迎踴躍報名,報名請點本文最後所附之連結※收到錄取信才算報名成功,成功錄取者且參加實體者將於會後提供餐盒。
※活動詳請及注意事項請參閱全國夏季學院官網之最新消息:
https://www.n2.org.tw/enter/news/detail/205
※此系列講座可同時報名多個場次,因名額有限,若額滿會依報名時間先後順序為主。
※請注意:報名後無故未到,後續報名的其他場次將會接取消參加資格。如不克前來,請盡早寄信至 n2summerntu@gmail.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