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優良實務學校】啟動Z世代創意,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靜宜大學以「參與式學習」點亮通識核心價值
「陳主任,您上次個人臉書分享的那門通識課學生成果,那個很有趣的『牽耶穌的手』,我們有老師特地跑去靜宜校園找耶!到底在哪兒?」2023年秋天,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開設了一門「空間觀察與設計」,由兼任教師黃啟軒授課,透過日常生活、校園及城市空間的觀察與探索,引導學生以簡單而即時的材料在校園進行微型創作,為要引發人們對校園空間的好奇與感受。
不只在實體空間創作,修課同學也在臉書成立公開社團「第一次被看見的機會」,把創作成果發布在網路上,引起眾多關注。靜宜大學通識中心主任陳明柔也在自己的臉書分享這個臉書社團,沒想到,有一次她去參加研討會,竟有他校的老師主動向她問起那門課。
談到那門課學生在校園的創作,陳明柔主任回憶道:「校園裡有尊很高的耶穌像,一般只會用仰望的角度瞻仰祂張開雙手的樣子,卻有學生巧妙用借位的方式,在耶穌像後方牆面磁磚貼了一張自己伸出手向前飛撲的照片。從前方的角度看,會驚喜發現:嘿!他的手牽到耶穌的手了!」
-
【優良實務學校】在通識教育裡拓一片桃花源: 臺中科技大學以SDGs融入通識教育課程
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又出一本SDGs專書了。
自2021年以來,臺中科技大學以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校務主軸,便立即將SDGs指標融入通識教育環節,2022年旋即推出首部《SDGs最實用課程設計》,結合議題研究與教育現場實踐方案,成為臺灣第一本專注於談論SDGs教育實踐的書籍。今年,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則推出第二部力作《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台灣實踐案例》,把視野更進一步拓展到企業端,探討臺灣企業在SDGs的實踐案例並化為行動教材,連結起業界與學界力量,目的是讓學生早一步認識業界趨勢,在求學階段提前預備。
臺灣的教育政策與現場其實很早就重視SDGs,但像臺中科技大學這樣直接以SDGs作為校務推動核心,並且全面深植於校必修通識課程、甚至還出版專書,可說極為獨特。
在通識教育推SDGs,臺中科技大學為什麼能推得這麼快速、這麼完整?
-
【優良實務學校】「跨域」、「自主」、「數位」:大葉大學讓學生活潑起來
大葉大學的通識教育以「融會貫通、四肯全人」為理念,強調全人、博雅的跨領域概念,以培養「肯學,肯做,肯付出,肯負責」,能適應社會期待、企業需求的現代公民自許。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陳郁文說,校內通識課程的改革是從教學卓越計畫發展而來,經歷了宋秀娟、張靜心兩位主任的努力,大葉大學的通識教育於焉開始有許多創新實驗的可能。
以歷程來看,107 至 108 學年以深化教師知能,建立典範教學成果為目標;到了 109 至 110 學年,開始在制度上推動微學分課程,內容上則積極連結永續發展 SDGs 理念;緊接著 111 學年著重學生能力的定位與養成,開始推動通識課程競賽(如 SDGs 徵文、創意實作競賽等),增進學生邏輯思考與文字敘事能力,此外更搭配了「D infinity 學院(D 無窮學院)」的設計,重新定位基礎四力:通識力、資訊力、中文力 及英語力,提高學生資訊科技、人文關懷、溝通表達能力上的掌握度。在通識課程的開設上,校內則規劃了 PDCA(規劃、執行、查核與行動)的課程審核機制,透過實質審核把關通識課程品質。透過這樣一系列的規劃,從教師與典範案例養成、議題連結、學生融入、能力養成再到課程把關,形成一個完整的通識教育改革地圖。
-
【優良實務學校】成為內在更好的自己:明志科技大學的通識教育人文願景
明志科技大學(以下稱明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蒲彥光主任認為,每個學校的通識教育扮演的功能不太一樣,明志科大是一個老牌的科技大學,培養了許多企業所需要的工程專業人才,因此明志科大在設計通識教育的時候,更希望著重怎麼樣透過通識教育,培養工程專業人才對於人的認識與關懷,也就是希望透過人文的通識教育課程去填補工程專業課程較偏向實用、工具性的一面,讓學生成為更具有人文關懷、更好的人、更好的學習者來面對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