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導各大專校院重視通識教育,關注培養學生跨領域思維及全人發展,透過組織革新及課程改造等策略提升通識教育教學品質,教育部委請國立政治大學自111年起辦理「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結合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期(112-116年),促進各校發揮校本特色及挹注提升學生學習通識教育成效,並共享優良實務典範經驗與資源,期能精進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
本中程計畫團隊透過問卷調查,分析各校通識教育發展情形,並由行動諮詢服務所蒐集之學校通識教育實施現況,從定位、關係、內涵與方法四大策略面向彙整學校優良實務如下,提供各校檢視及調整校內通識教育之參考:
有力觀點
最新公告:大專校院推動通識教育優良實務
2024-10-28
一、定位
1.學校政策支持:學校高層積極支持、經費投入教學創新,展現重點與成果、投入校務資源,建造通識課程實施場域。
2.制度優化:透過召開相關諮詢會議,持續檢討優化通識組織、教師創新教學與課程發展。
3.組織創新:具有獨立運作或能實踐校本通識教育特色之單位,例如由通識教育中心獨立運作、在通識教育中心之外打造具實踐特性的學院、由共同教育委員會轉型為學院、以學院整合校內相關教育中心,打造跨領域教與學環境等。
二、關係
1.貫串108課綱:跳脫傳統理論教學框架,重視學生在教學場域的參與。強調抽象知識或議題與實踐場域的連結;在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同時,發展對於自然、社會與人群的關懷。
2.專業與通識協力:與專業系所共同開課,使各專業領域間之橫向溝通順暢無礙。
3.建構教師社群:促進教師交流與合作,並引導校內之特色課程有效串聯。
4.跨校合作:拓展校際選課,有效增加課程多樣性,例如跨校師生社群、跨校聯盟HUB。
5.外部資源銜接:學校與社區組織密切合作,如:合作開設課程或將USR計畫與通識教育結合推動。
三、內涵
1.課程架構回應全球議題:因應當前全球重要趨勢與議題(如SDGs),調整課程架構。
2.課程多元化、特色化:回應在地議題,規劃體驗式課程、特色化課程(如:配合國家語言發展法,開設本土語言、手語等課程)、專題實作課程等。
3.課程進階系統化:規劃以循序漸進方式培養學生能力,例如大一(基礎)、大二(應用/專業)、大三至大四(深化),系統性完善課劃與資源銜接。
4.以微學程統合微學分:將微學分課程進一步深化發展為微學程。
5.打造跨域教學環境:推動共時授課、新設系所、師資結構改善、學院整合資源等;結合教師評鑑等機制,對支援通識教育課程之教師提供鼓勵措施。
6.課程審查機制:課程綱要納入專業外審制度,協助通識課程持續精進。
7.課程內容扣合社會與生活情境:重視並培養學生社會與生活需求之能力,如結合資訊教育、程式設計、資訊通識課程普及化、媒體素養課程、美學生活化、實踐課程等。
8.打造跨域學習環境:重視學生職涯發展的跨域需求,並提供彈性課程措施,鼓勵建立學生自主學習制度,如降低修課人數、學分變革、提供學生自行申請募課等。
四、方法
1.舉辦課程活動/競賽、建立線上平台:舉辦通識活動或競賽、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線上平臺,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2.差異化教學:重視教學品質,依照個別教學情況制定質、量化改善方針與優化策略。
3.混成教學:依教學需求,建立線上與實體授課之混成教學模式。
4.多元教學策略:透過PBL等教學法,引導學生透過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從實做中獲得經驗與知識。
5.教師培力:建立教師社群並鼓勵教師參與,以培力教師書寫計畫或教案之重點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