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體環境快速變遷的今日,大學教育如何有效連結職涯發展已成為重要議題。身兼《報導者》營運長、Podcast主持人及大學教師多重身分的李雪莉,分享了她對當前教育體制與媒體生態的觀察,並反思通識教育的關鍵價值。
有力觀點
用通識教育打造熱情與呼吸的空間 —專訪《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

2025-03-24

通識教育:開拓視野的關鍵
許多人在大學時期的課程安排過於緊湊,缺乏「呼吸的空間」。李雪莉回憶道:「如果可以重來一遍,我會希望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學門,了解各領域如何思考問題。」她以自身經驗為例,分享學生時期修習的法律課程如何幫她開啟眼界,因為「一份判決書往往能讓你看到整個台灣社會的縮影」。同樣地,走進社會學領域,能夠從階級、族群等多元角度來審視各種社會議題。
台灣教育文化中充斥著「精密計算」與效益主義思維,這種思維存在著顯著的侷限。當代學子承受極大壓力,人文社會科學在台灣社會不受重視,導致年輕人陷入焦慮,他們投注的每一分資源,都期待有所回報。這種氛圍使學生喪失探索空間,困於「所選大學科系即決定未來職涯」的思維框架。
通識教育的價值在於幫助學生跳脫舒適圈,進入「水土不服」的領域。「一個人在越陌生的環境,踏入越不同的領域,獲得的刺激越豐富,也必須付出更多心力,主動去認識一門專業、一個學科或一群人。」特別是在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人文素養愈顯珍貴。「人文素養或許不會直接為你帶來財富,但它能幫助你深刻思考,在困境中為你指引出路。」
在追求卓越中找到熱愛
當代年輕人普遍對自己要求嚴格,容易對自己不滿意。適度的不滿足是良性的,能激發挑戰自我的動能。然而,若不滿情緒過於強烈,則可能導致挫敗感,甚至選擇逃離。
真正重要的不僅是追求卓越,而是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熱愛。「卓越必須與喜愛相乘,若卓越沒有與你的熱情結合,很可能會被那卓越的標準所壓垮。」因為外界定義的卓越標準可能來自業界、導師或社會主流期待,但若不是發自內心的熱愛,這條路將難以長久堅持。通識教育正是幫助學生發掘多元興趣的重要途徑。
職涯與通識教育的交會:跨越界限的探索
通識教育與職涯發展的關聯,在於它培養跨界思考的能力。通識教育並非僅是補充專業知識的「營養學分」,而是幫助學生建立多元思考框架的基石。
「我們應該要讀詩,要讀小說,要讀文學,因為這些能讓我們用不同的概念去思考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表面上這些學習看似「缺乏經濟效益」,但實際上卻能在複雜的職場和人生旅程中,提供更豐富的思考維度。
在職涯發展中,年輕人應嘗試跳脫舒適圈,探索不同可能性。「每個人的起跑點本就不同,為何大家認為所有人的起點都一樣?在這種思維下,將每個人的價值定義為賺取足夠的金錢或名聲。」這種單一標準的成功觀,常導致不必要的焦慮與侷限。通識教育有機會打破這種單一框架,開創多元價值觀的場域。

主動探索與勇於拋棄:通識教育的核心精神
通識教育培養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主動探索的精神。李雪莉強調保持主動性的重要:一是主動探索尋找答案;二是勇於拋棄不適合的選擇。「Take Action除了採取行動,找出你覺得困惑的地方外,也包括另外一種主動,即當明知道有些事情不適合自己時,願意拋下它,與它告別。」
這種主動的態度來自於多元視野的開拓,而通識教育正是培養這種視野的重要管道。「假設在新聞系待了四年,實習後發現這行業不適合自己,要主動放棄,不要猶豫,不必有不進這個行業就浪費了四年學習時間的執著。」真正的主動是在各種十字路口勇敢地做出選擇,而這種能力需要建立在對自我和世界的多元理解之上。
八年前投入大學教育,源於李雪莉對媒體產業未來的關切。「『新聞』這個專業已經體無完膚,但若沒有優秀人才,一個產業就不可能重生。」她強調通識教育對培養真正優秀的新聞人才至關重要,因為優秀的記者不僅需要專業技能,更需要廣闊的視野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為未來留下探索與喘息的空間
李雪莉以一句話總結對年輕學子的期許:「知識和技術可以讓你走得深,但只有熱情能幫助你走得更遠,不要忘記自己最初的熱忱。」這種熱情的發現與保持,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通識教育提供的多元探索空間。
在這個快節奏、高效益的時代,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留下探索與喘息的空間,保持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追尋內心熱情的勇氣。她期待通識教育可以撐開這樣一個寶貴的空間,幫助年輕人在變幻莫測的時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