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據iGER計畫所舉辦「2024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高教最難論壇」整理而成。
在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歷程中,通識教育一直扮演著重要但又備受爭議的角色。從1996年教育部推動共同必修課程改革以來,通識教育已走過近30年的發展歷程。然而,時至今日,我們仍在思考一個根本問題:通識教育究竟應該如何定位?這個問題不僅關乎教育制度的設計,更攸關我們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
有力觀點
通識教育的定位與精進

2025-07-14
從「配菜」到「主菜」的思維轉變

重新思考通識教育的定位
長期以來,通識教育在大學體系中被視為「專業以外的補充教育」,彷彿是主菜之外的配菜。這種認知讓許多從事通識教育的工作者感到困擾,也讓通識教育在大學教育體系中處於邊緣地位。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思考,正如烹飪三杯雞需要酒、麻油、蔥、蒜等配料才能成就美味,專業教育同樣需要通識教育的滋養才能培養出完整的人才。沒有這些配料,即使有再好的雞肉,也無法做出令人滿意的三杯雞。同樣地,沒有通識教育的滋養,純粹的專業訓練也難以培養出具備完整人格和廣闊視野的人才。
更進一步說,在現代餐廳用餐時,主菜可能只佔總價的三分之一,而各種小菜、配菜、湯品卻佔了三分之二的費用。這個比喻提醒我們:如果能把「配菜」做好,其價值絲毫不亞於主菜。通識教育的使命就是要將專業知識與人格養成、知識素養、公民意識結合,培養出真正具備現代素養的「全人」。
因此,關鍵不在於我們如何為通識教育貼上「基礎教育」或「核心教育」的標籤,而在於我們能否真正做出具有價值的教育內容。
實踐模式的探索:實體與虛級並行
關於通識教育的組織形式,學界存在實體與虛級兩種模式的討論。實體模式能夠集中資源和師資,虛級模式則能更好地整合全校各系所的教學能量。關鍵在於:無論採用哪種模式,都需要有充足的經費支持。如果能投入足夠經費,就有能力邀請各系優秀教師參與通識教學,形成有效的跨領域教學網絡。因此,真正的關鍵在於資源投入,以及參與教師是否真心願意投入通識教育。
建立學校DNA的關鍵角色
通識教育應該成為建立學校特色DNA的重要單位。不同學校的通識課程應該呈現不同的特色,讓學生能夠接觸到該校專業領域的特色課程。例如,一所以工程見長的大學,其通識課程可能會包含更多科技與社會、工程倫理相關的內容;而一所人文薈萃的大學,可能會在通識課程中融入更多文史哲的元素。
這樣的定位使通識教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共同科目,而是展現各校教育理念和特色的重要平台。當學生在某所大學就讀時,他們不僅接受專業訓練,更能透過通識課程感受到這所學校獨特的學術氛圍和教育精神。
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當前全球環境變遷和永續發展目標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挑戰,這類基本素養的培養正是通識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時,隨著人工智慧和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傳統講授式教學模式面臨挑戰,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為什麼要讓學生到教室上課?實體課堂必須提供線上學習無法替代的體驗:情感交流、即時互動、思辨討論等,轉向更具互動性的「有意義的學習」。
現代社會問題往往具有高度複雜性,需要跨領域知識整合才能解決。當我們談論人工智慧倫理問題時需要哲學思辨,處理環境議題時需要科學知識與政策分析的結合,這些都是通識教育的核心內容,也為通識教育提供了重新定位的機遇。
創新實踐的典範
近年來,許多大學勇於創新實踐,成立具有學校特色的書院或學院。中山大學成立西灣學院,融入詩意精神和海洋文化;屏東大學設立大武山學院,暨南大學創建水沙連學院,東華大學成立洄瀾學院,高雄科技大學則整合成立共同教育學院。這些創新機構不再僅是課程改革,而是將通識理念擴展到整個學校,成為學校的特色,承擔著跨域學習、創新教學等多重功能。
成功的關鍵要素
通識教育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其中最關鍵的是領導層的支持。大學領導者,特別是校長和負責教學的副校長,必須具備正確的通識教育理念並願意投入實質資源。有學者甚至建議在校長遴選過程中,應該評估候選人對通識教育的理念和支持度。
其次,通識教育的成功不能僅依靠通識中心少數教師的努力,而需要全校教師的參與和支持,這需要透過充分的討論和溝通來建立共識,雖然過程困難且耗時,但這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中山大學曾經為了通識教育的理念和目標,用三天的時間讓全校教師深入討論,最終確立了「濟人濟物」的博雅教育理念,重要的不是最後定出什麼口號,而是在討論過程中,讓所有參與者真正理解通識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最後,應該為通識教師建立學術發表和專業發展的平台,讓他們有機會展現研究成果,提升通識教育的學術地位。只有當通識教育教師能夠在學術上有所發展,通識教育才能真正獲得學術社群的尊重。
從挫折中轉化的智慧
正如張忠謀先生在MIT博士資格考試失利後,能夠將挫折轉化為成長動力,最終在企業界成就輝煌事業。通識教育也需要這種面對挫折、接受挑戰的勇氣。三十年來的發展歷程中,通識教育經歷了許多挫折和質疑,但這些經驗都成為成長的養分。
通識教育的價值不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接受挫折的韌性,以及勇於接受挑戰的精神。這些能力的培養,正是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養。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學生需要的不只是專業技能,更需要適應變化、持續學習、批判思考的能力。
30年來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通識教育正處在一個反思與創新的關鍵時期。過去的經驗提供了寶貴的基礎,新的挑戰帶來了創新的機遇。只要我們能夠重新定位、勇於實踐,通識教育必將在培養未來人才的過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