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李校長的邀請,讓我能與各位分享對通識教育的思考。我希望基於個人經驗和觀察,探討通識教育的緣由、專業與通識的關係,以及在變局中通識教育的角色。
有力觀點
通識教育:省思與淺見

2025-08-13

什麼是真正的人才?
談到大學使命,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曾提出「研究學術,造就人才」八字總結。前者強調專業教育的重要性,但後者所謂的「人才」,絕非僅指培養數學家、工程師或學者,而是要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人才。
早在19世紀,西方學者就觀察到分科過度專業化的問題——知識割裂、缺乏整體貫通的視野。以醫學為例,現代醫學教育過度強調專業技能,人文素養培育卻出現脫節。我們常說「視病如親」,但這個概念經常在專業教育中被忽略。
我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教28年,經歷了一個具啟發性例子。校長組成委員會檢討醫學教育,霍普金斯醫學院享有盛譽,培養出眾多優秀醫師,但檢討後得出重要結論:我們培養的學生「善於治療疾病,但不善於治療病人」。
這促使學校改革入學制度,允許三年級學生提前申請,讓確定錄取者利用第四年修習通識和人文課程。這說明專業教育雖重要,但不足以培養真正能「視病如親」的醫護人員。
超越二分法思維
將專業與通識視為對立的二分法是值得商榷的,許多事情並非非黑即白,應該採取整合的觀念。以醫學為例,1916年約翰霍普金斯成立美國第一個公共衛生學院,強調預防的重要性。但這種專業分工在無形中造成新的二分:醫學專注診斷治療,預防則被視為公衛專責。這種割裂思維是不正確的,醫師在預防工作中同樣應扮演重要角色。
遺傳學是當代顯學,後基因組時代研究成果豐碩,但研究者不能只專注研究本身,更要思考如何負責任地傳達給社會。例如青少年自殺或暴力傾向基因研究,結果應如何詮釋、如何與民眾溝通,都需結合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研究者不能做完研究就置身事外,應承擔社會責任。
類似思維也出現在學務工作中。我曾聽到將社團分為「服務性」和「其他」兩類,我認為有問題。難道音樂社團就與服務無關嗎?在陽明大學,我們鼓勵音樂社團學生到榮總兒童病房演奏,為小病患帶來歡樂,這難道不是服務嗎?
隨著科技發展,跨領域已成國際趨勢,但我認為在大學階段,紮實的基礎訓練仍然重要。學生需先建立深厚學科基礎,培養與不同領域對話的能力,再於研究所階段跨領域探索。我曾遇過申請生物統計研究所的學生,擁有數學和心理學雙學位,看似很有跨領域背景,但深入了解後發現,由於時間分配問題,數學基礎並不紮實。這提醒我們,底子不夠紮實的跨領域學習可能適得其反。
陽明大學的通識教育實踐
陽明大學成立於1975年,2004年接受通識教育評鑑時,在七所頂尖大學中排名倒數第一,評語相當嚴厲。當時氛圍過度強調研究與專業,忽略人文培養。吳妍華校長因此決定成立人文與社會科學院,聘請清華大學傅大為教授擔任院長,重新規劃通識課程。
我擔任陽明大學校長時,發現陽明課程設計有個問題:不論通識或專業課程,每門課都是2學分,甚至有些專業課程只有1.5學分,由18位老師分別授課,完全沒有整合性。我認為通識課程應改為3學分制,採用「2+1」模式:兩小時講課,一小時討論,對年輕人成長更有幫助。
這構想與學生討論後獲得支持,但實際推動時遇到困難。專業課程過於繁重,壓縮了通識課程空間,反映出深層問題:通識課程被排擠到大一、大二,與終身學習理念不符。為解決此問題,我們提出「4+1」學制構想:五年內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分為臨床、研究、衛生行政三軌道。但受大學法規限制,無法實現。
人文社科學院師資有限,我們爭取到國科會大學人才培育計畫,與中研院合作。中研院11個人文社會相關研究所共36位老師參與,開設36門課程,學生到中研院上課,感受最高學府學術氛圍。這些課程包括三位院士開設的課程,以及「站在巨人肩膀上」小班制討論課,學生回饋顯示,幫助他們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學會欣賞生活,並能在討論中表達觀點。
成功推動通識教育有幾個關鍵要素:首先是校長的重視,他對通識教育的認知會產生重要影響;其次是適當的獎勵輔導制度,讓投入者感受到被肯定;再者是確保教學品質,避免因老師不認真教學而讓學生失去興趣。
全人教育的重要性
通識教育對全人教育很重要,但不是唯一途徑。全人教育強調以人為本,重視人格薰陶,培養學生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能夠自我反省、誠信正直、將心比心的人文關懷。在AI時代,這些能力更顯重要。
我參加過一個AI討論會,有個結論很好:AI是比人類強大很多的工具,但它是工具。當過度依賴AI時,會失去兩個東西:獨立思考能力,因為完全依賴ChatGPT;以及對周遭社會的關懷,因為把自己圍困在小圈子裡。
我的大兒子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主修數學,後來進入金融投資領域。雇主錄用他的原因,除了名校背景和數學能力外,更重要的是他在台美學生會擔任社長的經歷,展現了領導能力和人際溝通技巧。這說明全人教育的重要性。
除了通識課程,導師輔導、社團活動、人文藝術講座都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環節。年輕人需要真切的關心,但社會、學校、家長、老師是否都準備好了?我常聽到家長說:「你好好唸書就好了」,完全忽略家庭教育責任。此外,導師制度是否過於僵化甚至被矮化?心理諮商是否完善?這些都需要思考。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能做什麼?除了通識課程、導師輔導、心理諮商,校園美化可以培養有品味的生活,資源回收可以培養負責任的公民意識,師生間透過互動建立互信,這些都是和諧社會應有的條件。
在變局中的因應
當代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以COVID-19為例,我在防疫指揮中心的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面對複雜情況需要多元思考。陰謀論問題、科技發展的雙面性、政治層面的啟發、醫療層面的常態化、心理層面的衝擊、經濟層面的不平等、教育層面的長遠影響,都需要我們具備獨立思考能力,不受限於單一觀點。
疫情凸顯了國際間的差距和決策是否能接地氣的問題。例如,防疫指揮中心宣布餐廳可以開放,但我住處附近一條街沒有一家餐廳開放,因為開放需設置隔板,有客戶感染還要被罰錢,沒有人願意承擔風險。
從醫療層面來看,疫情帶來的啟發包括某些防疫措施的常態化,例如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以及遠距醫療概念開始受到重視。心理層面的影響則是精神疾病有明顯上升的趨勢。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親人隔離的相關規定,例如往生者必須在24小時內火化,家人沒有機會見到最後一面的遺憾,從公共衛生角度和人道關懷角度來看,往往會產生難以調和的衝突。
從經濟層面分析,台灣的GDP數據雖然呈現上升趨勢,但這主要是某些特定產業如長榮海運、中華航空等公司受惠於特殊時機,一般老百姓的民生經濟其實受到相當大的負面影響。教育層面的影響更值得深思,雖然台灣沒有實施完全停課的極端措施,但長期實施遠距教學對學生的社會學習和人際互動能力造成的長遠影響,至今仍值得我們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
綜合疫情期間醫療、心理、經濟、教育等各個層面所呈現的複雜現象,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明辨是非善惡、具備同理心、擁有寬廣的國際視野,以及良好的自我調適能力,這些都是因應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所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當前變局凸顯了通識教育的急迫性和實效性,關鍵是各大學是否都有這樣的認知?全人教育強調以人為本,落實的關鍵在於主事者的認知與重視。校長、院長都應該深刻認知其重要性,並能說服同仁共同努力。
正如嚴長壽總裁常說「無可救藥的熱情」,我們需要憑藉這種熱情,持續為通識教育努力。我相信在各位的共同推動下,通識教育將會越做越好,為培養具備人文素養的現代公民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