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有感於學生常抱著營養學分的心態修通識課,臺南大學自108學年度起推動「通識微學程」制度,盤整校內所有通識課,依主題分成數個模組,學生只要修習同個模組的課程達到8學分,就可以向通識中心申請一份通識微學程證書。對此,臺南大學通識中心主任曾繁絹強調,「不是要老師另外開課,也不是額外給學生增加修課負擔,只是幫助學生把通識學分package起來。」
成果專區
【優良實務學校】在通識課解鎖隱藏超能力:臺南大學「通識微學程」深化通識力
2024-09-23
社會實踐微學分課程《幸福集氣 讓愛永續》,由本校特殊教育學系林千玉老師帶領學生體驗自造實作,了解輔助科技對身心障礙者的助益(照片由國立臺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提供)
意外解鎖隱藏任務
臺南大學的通識微學程採追認制度,推行之初有不少學生誤打誤撞,發現自己意外「賺」到一個通識微學程。「學生網路個人系統會有修課建議提示,」曾繁絹介紹,只要學生修課達標某個通識微學程的50%學分要求,系統就會提示他:再修幾門相關課程,就可以申請一張通識微學程的證書了!對學生來說,這像電玩遊戲破關,原本只是跑主線任務,卻意外獲得「你撿到五顆寶石,再撿五顆就能解鎖新能力」的驚喜任務。即便原不是為微學程證書而修,但被系統這麼一提醒,學生本身可能就對該主題有興趣,加上證書對未來工作有實質加分效果,成為一股助力。
「已經有愈來愈多同學向通識中心提出微學程證書申請。」曾繁絹笑說,獲得通識微學程證書的人數在110學年度只有4人,111學年度飛躍成長10倍來到40人;目前據統計,當學年度有申請證書資格者約2,000人,修課已達模組半數學分、未來有機會獲證書者更高達3,000多人。
與時俱進,盤點整合
隨著制度推行逐漸成熟,校方也持續檢討修正通識微學程的執行策略。首先在通識微學程的數量上,曾繁絹表示,原本112學年度開設16個通識微學程,但有某些課程在不同微學程中重複出現,加上108課綱帶來學生不同以往的知識背景,以及通識課自身與時代脈動緊密相繫,故也有不少課程退場或新進,因此通識中心也針對微學程重新盤點調整,113學年度已將16個微學程整合為9個,以避免重複並提升課程的有效性。其次,由於課程模組化的設計,部分通識微學程如「人工智慧與運用」雖已將課程分成基礎、進階、實務等三階段,學生必須循序選修,但難免還是遇到學生程度不一等情況。曾繁絹表示,為了避免學生程度過於懸殊,此類資訊科技通識課程會排除資工相關系所學生修課,把機會保留給非相關背景的學生,此外,通識中心也提供TA教學助理資源、組織教師社群,鼓勵共同備課,減輕教師負擔。
通識微學程的制度,提供曾繁絹另一種鳥瞰通識的視角。「我自己是學管理的,如果用商品跟客群來比喻,我也會很好奇哪些通識微學程最受歡迎?學生又是從哪裡來的?」現行通識微學程中,最多學生取得證書的是「英文閱讀/習作與口語溝通微學程」,曾繁絹觀察有不少學生來自管理學院,「同學一方面是為了之後EMI課程提前預備,另一方面也希望強化自身英語表達力。」另一個人氣王是「綠色能源與環境永續微學程」,曾繁絹說環境生態正是臺南大學的發展亮點,「這恰好反映學生對學校特色的認同,也讓不是環境生態學院的同學有機會學到相關的課。」此外,「法律與生活微學程」也很受歡迎,有學生告訴曾繁絹,「因為學校沒有法學院,但還是想充實自己這方面的知識,所以透過通識課補足。」
通識選修課程「美感與生活」由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李香蓮老師開設。邀請社區長者擔任刊物封面人物並由學生負責造型、梳化、攝助等任務,擘劃老臺南的多樣性(照片由國立臺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提供)
從通識視角檢視教育需求
總而言之,通識微學程除了提供學生系統化修習通識課的架構,也提供給各系所另一個觀察學生學習生態的視角。曾繁絹說,「透過統計各學系的學生偏好修哪些通識微學程,可以讓各系知道哪些課程面向其實是該系學生很有興趣的。一方面也許可以讓各系所回到自身專業去做一些調整,另一方面也可以交由通識來互補專業系所在這方面的需要,讓通識與專業系所之間的互動更靈活。」
這種透過通識全人教育的視角,讓系所反身觀照各項專業知識在時代發展中可能尚未意識到、或現行系所架構中尚未能容納的內容,卻在通識課程的舞台上得到開展的可能性,不只是學生在通識課中有機會打開新的大門,老師亦然。曾繁絹表示,目前臺南大學通識中心並無配置專任教師,所有通識課都是由兼任老師以及各系所教師開設,她特別提到:「我最感謝的事情是,現在各系所愈來愈多老師願意投入開設通識課。明明自己系上的課程負擔已經很重了,但老師們還是願意出來為不同系所的同學上課。」願意投入的原因何在?校方有鼓勵機制嗎?曾繁絹思忖道:「目前校方雖然沒有特殊的鼓勵機制,但或許通識課給了老師們一個不一樣的舞台。」
在通識課的舞台上,老師們不但能接觸到不同院系的學生,也有機會結合USR等計畫來與校外場域產生更多互動。曾繁絹以「藝文敘事力微學程」為例,「這系列課程是由戲劇系與文資系的老師開的,老師們帶學生進入臺南七股、喜樹灣裡一帶,探討產業與環境變遷。過程中採集的口述歷史資料,就以社區劇場的形式,讓學生與居民能夠一起討論。這對戲劇系的老師而言,也是與更多不同群眾接觸的機會。」
通識博雅教育講座邀請多元主題專家蒞校分享,開啟學生不同的學習視角及體驗(照片由國立臺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提供)
學生自主募課,發現新的可能性
目前,臺南大學除了通識微學程,也開始推行學生自主募課制度,現已研議出一套實施辦法,並且已有兩門學生募課將在今年六月通過最後關卡後正式上路。對曾繁絹而言。學生募課不只是給予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同時也是重要的觀察視角,「透過學生募課,其實可以幫助我們從學生的角度觀察:現行課程中沒有什麼,以及學生需要什麼。就算課沒募成,也可以影響專業系所與通識教育去思考不同的可能性。」
臺南大學的通識教育以四大領域為經,以各微學程為緯,學生在均衡的基礎上,有機會發現自己深具潛力的領域,再透過微學程的導引進一步深化展開。曾繁絹說:「我們希望有機會讓更多的學生們知道,通識不是營養學分。我們可以把一個通識課程上得很精彩、上得很有使命感,可以帶著一直走下去──即便他們畢業後,也一直走下去。」
(採訪撰文/曾令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