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教育部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李蔡彥校長邀集12所大學教授推出「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nitiating GENERAL Education Renaissance,簡稱iGER)通識教育在臺灣推行近40年,教育部為什麼在此時推出這樣的計畫?要解決什麼問題?怎麼做?由計畫團隊在iGER Day 現身說法,分享其行動、成果與反思。
成果專區
iGER Day : 由一棵樹,預見一片森林
![文章日期icon](/images/icon-clock@2x.png)
2023-07-31
![附圖1](/img/00/00/00/f7_03247912_t0.jpg)
高教舞台上,那棵被忽略的樹
若以戲劇角色為喻,通識教育大概是在高教舞台上負責演樹的人──不是主角,甚至算不上配角,但好像不能沒有那棵樹。
大樹總是靜靜的,構成舞台空間該有的樣子,指示了時空、方向、定位,甚至是氛圍與情緒。不過,近來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各校資源緊縮,首當其衝的,就是通識教育這棵樹。各校招生策略更強化專業科系亮點,通識課常常面臨人數不足、減班倒課等現象。許多人心中想說卻不敢說的是:既然演員不想演、觀眾不愛看,高教舞台的編制是不是乾脆把這棵樹刪掉?如果不刪,那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近年來,各大專院校在頂尖大學計畫、高教深耕等計畫推動下,通識教育所講求的公民素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跨領域能力等,漸有融入到專業領域的趨勢,iGER總計畫主持人李蔡彥表示,「『融入』自然是件好事,但另一面來看,通識似也在逐漸『消失』。」教育部一方面注意到通識教育日漸式微,一方面仍肯定通識教育的貢獻與意義,在第一、二期的高教深耕計畫中,雖然沒有特別把「通識」拉出來做為目標,卻有許多目標是可以透過通識教育達成的;但從最現實的經費層面來看,正因為高教深耕補助前提沒有直接對應通識,所以各校對於通識教育,經常發出「任務到了,錢沒到」的聲音。因此,這項iGER計畫以「提升」為名,不是要給大學增加新的任務,而是希望整合群力,共同盤點現況,讓現有資源效益最大化,「最重要的,是重新看見通識教育的價值。」
找出風向,看見價值
要提升通識教育這個早已被邊緣化的角色,先別說吃不吃力,但實在不討好,通識也被目為「高教最難」的一件事。
最難的事,該怎麼做?李蔡彥在投影幕上打出一張安靜的森林空拍照,「通識是看似無風的高教森林,我們先把風向找出來。」透過全國通識教育主管會議111所學校主管共同參與,加上走訪各校交流,以及百餘所大專推動通識現況調查,團隊為靜默的森林表面找出了更立體的樣貌。
以組織架構來看,「通識單位有由實轉虛的弱化現象,或縮小化、或學院化,或由一級到二級,資源相對緊縮。但通識與其他單位整併成為新學院也似乎是一種可能的方向。」以實際發展內容取向看,「傳統共同科如大一國文,意義受到挑戰;微學分課程蓬勃,自主學習與進階式統整課程逐漸形成趨勢。還有全英語授課、外籍生修讀通識的需求,都是課題。」在配套措施上,「目前有兩成四的學校未實施通識課綱審查,如何把關通識課程品質,也是考驗。」
至於推動通識最大的難關,仍然是回到老師與學生。李蔡彥指出,「學生對通識的學習動機不足,是最艱困的事,學校需要更深刻的理解不同世代學生的學習樣態;而開課師源也有斷層,師資老化、退休不補,通識課仰賴兼任老師授課的比例提高,尤其在技專院校十分明顯,兼任教師授課占比上升15%。」
走進靜默的通識森林,問題一一浮現。面對重重困難,李蔡彥坦言沒有那麼容易解決,卻也不是沒有方向,「目前我們提出四個『重』:重新定位、重建關係、重視內涵、多重方法」。
盤點資源與成果,挖掘被埋沒的解方
這四個重,來自於計畫團隊在森林裡的發現:不只看見問題,也看見了散落於各個角落的亮點與可能性,有些被掩藏,有些剛發芽,亟待整合與串聯,成為新解方。
為對治16項通識教育問題,計畫團隊將「四個重」落實為三個子計畫項目,分別是「通識教育課程發展及教師社群計畫」、「通識教育跨校資源整合及流通計畫」、「資訊科技素養培育計畫」。幾項子計畫除了對應著總計畫提出的通識教育問題,同時也各自涵容了通識教育四十年來的亮點,以及過往教育部推行各項計畫的成果,透過盤點、整合與串聯,讓現有的資源不被埋沒,而是得到更有效的發揮與延續。
首先是把優秀的老師找出來。分項二計畫主持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劉美慧教授表示,其實各校有相當多優秀的通識課程值得作為示例,透過教師的經驗分享並且形成社群,再搭配培力工作坊,讓老師有更多機會相互交流及進修,「讓老師們重新願意去相信,『通識是一門專業』。」
接著把被隱藏的連結與資源找出來。分項三計畫主持人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詹魁元教授表示,資源不是沒有,但需要整合也需要流通,要連結大學與大學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大學與產業之間、國內與海外高教之間、還有大學與高中之間。「課程方面,有全國夏季學院跟數位通識課程,都需要繼續優化與推廣,而各校通識行政系統也需要更多支持提升。目前有重新盤整典範通識課程的線上策展網站可提供師生運用,另外也有一些工具小冊,未來也將有通識教育專書出版。」
還要把正萌芽的資訊科技素養延續下去。分項四計畫主持人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廖峻峰副教授表示,這項子計畫延續了去年甫落幕的「推動大學程式設計教學計畫」推動成果,目前全國不少大學已經有了推動資訊科技素養課程的教學基礎,要讓這萌芽的成果繼續長大,並且融入到通識教育的環節,「尤其數位科技發展的速度讓人措手不及,先前生成式AI橫空出世,對老師們也帶來蠻大衝擊,也可以預見數位落差將會是未來人類之間隔閡的一大主因,因此資訊教育不只是要教知識,更要教素養、教態度。」
最初的學校,或許始於一棵樹
在高等教育的舞台上,通識教育是最沉默的一棵樹,但或許也是最素樸的初心,是各種可能的起點。在iGER官網上,計畫團隊提出一段動人的論述:「建築界的哲學家路易斯‧康(Louis Kahn)說道,最初的學校,或許就始於一棵樹下。(The first school probably began with a man under a tree, and around him the listeners to the words of his mind.)在人類文明的起源中,學校和樹木有著深厚的聯繫。幾千年前,當人們尋求智慧與知識時,他們並沒有建立堅固的石造建築,而是在樹木的陰影下聚集。任何人都是老師,也同時是學生,學習不僅僅發生在課堂內,而是無所不在,像是在樹林中的微風中聆聽葉子的低語,聆聽知識與智慧的流動。」
這是臺灣高教iGER計畫的第一年,第一場成果發表會。整體而言,發現多於呈現,問題多於答案。而通識教育這棵樹,已經在臺灣長了四十年,未來應該如何?是功成身退或轉型創新?還是維持現狀或積極突破?這是一堂全臺灣人的通識課,值得你我一起關注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