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的「通識教育主管會議」之前,以通識為核心的大型會議已有近8、9年未曾召開,大家少有機會見面與交流通識教育的內涵。隨著時間演進,社會對通識教育的看法也一直在改變,中正大學黃俊儒特聘教授針對臺灣對通識教育賦予的期待進行分析。黃俊儒指出:學生在學時期,通識教育普遍比較弱勢,但往往學生畢業後又會回頭強調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有作家會批評理工生少了美感,理工生也會認為文科生要有對理工科的理解,這些情形都是通識教育被廣義地期待的功能。透過訪談,可以理解一般大學的教師如何詮釋通識教育,各有不同的想法卻十分有意思,像有人認為通識教育培養的是可以安身立命的全方位能力;也有人從業界的角度出發,希望畢業生具有多元領域的理解能力;還有人認為通識教育要能訓練軟實力、非認知的能力,學生除了能說明知識外,還能透過非認知能力達成良好的合作或互動;更有人提到通識教育需要培養的是學生對於情境的敏感度,對一個複雜環境中的所有東西都要是敏感的,才能避免無感或表錯情、會錯意的情況,這是一種common sense的能力,一種人性展現的能力,是AI所無法具備,而需透過通識教育學習的能力。黃俊儒也分享了自己的詮釋:通識教育就是把認知(硬技能)跟非認知(軟技能)互相滋養、纏繞的能力,這就是通識教育很需要去遂行的,甚至是培養學生探索自我,並調適自己跟他者、跟社會、跟自然的關係的能力,這是普遍對通識教育比較具有公約數的看法。
成果專區
無通不深耕──從臺灣高教革新看通識
2023-01-12
通識教育就是把認知(硬技能)跟非認知(軟技能)互相滋養、纏繞的能力
通識教育的兩大功能:養成自由人與面對社會變遷
黃俊儒指出,通識教育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功能,一個是養成自由人的教育;另一個是培養學生能夠面對社會變遷衝擊的能力。統整而言,通識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以提供能夠跨域、貫串這兩種主要功能的優質教學。雖然以通識教育為名的計畫有大概8、9年的時間沒有被特別彰顯,但許多融入性的計畫與通識教育都息息相關,只是老師們不一定能這麼真切地體會到,如高教深耕計畫、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FO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XPlorer計畫、教育實踐研究計畫,跨領域、素養、人文涵養等概念幾乎是共同的DNA,跨領域更是重中之重。「跨」的意思並非把一個領域指涉到另一個領域,而是具備融通、貫串的意義,含有通識教育的核心理念。
沒有專業的通識是空洞的,沒有通識的專業是盲目的
若看這幾年通識老師實際參與計畫的過程,以「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為例,在107~111年度之間,通識學門的參與數量與比例往往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也就是說,通識學門的教師與課程的參與度是很高的,通識教育的社群也一直保有蓬勃的量能,甚至教學實踐研究期刊的投稿中,也是通識學門獨占鰲頭,可以見出通識教師的用心。
既然通識學門在新一波高教革新中具有這樣的重要性與參與度,應該如何稱職地扮演新競爭力的角色?通識中心在臺灣是個非常特殊的存在,黃教授指出,臺灣的通識教育常自稱沿襲自哈佛,但他去哈佛參訪的時候,卻發現沒有特別的書類或書群談通識,因為對他們而言,通識教育其實幾乎等同於大學教育,不必特別摘出,更沒有通識教育中心的設立。反觀臺灣大學設立之初,就有一種實用、富國強兵的目的,要求科系與專業直接掛鉤,然而這種掛勾太強了,以致於需要通識中心的緩衝。如果只修習專業能力就能畢業,進入職場中才發現沒有common sense的能力,可能會時常講錯話。就這方面而言,通識中心其實是一種補救性教學的概念,用來加強這方面的能力。「沒有專業的通識是空洞的,沒有通識的專業是盲目的」,兩者並非對立的關係,而是互相補充、互相滋養的關係。
高跨域與高貫串的通識課:讓珍珠串連
現今臺灣大學的通識課程的類型如何分布?黃俊儒以一個結構性的方式說明,若從貫串跟跨域兩個核心概念出發,以貫串為縱軸、跨域為橫軸,臺灣通識的課程大致可被分為四類:
圖片來源 : 黃俊儒演講資料
A類課程是單一領域的課程,無所謂貫串或跨域,是專業系所內的必修課,像一顆珍珠,有非常好的內涵,只要把課程內容札實學好,不需要學習其他關懷;B類課程是高貫串、低跨域的課程,比如說以單一領域為核心出發,觸及一到兩個相近的領域,如專業系所裡的選修課或是某種通識課程,像是在學AI的時候學習AI倫理,這是兩三顆串連的珍珠,我們常聽到「專業通識化」這個詞就比較接近B類的思考,在專業裡面蘊含一點跨域的概念;C類課程屬於低貫串、高跨域的課程,由單一領域出發,有涉及其他領域但沒有具體貫串,屬於通識教育裡比較淺化、簡化與趣味化的課程,加了不少娛樂的元素,但這些元素與專業知識沒有貫串性;D類是高貫串、高跨域的課程,也是最難的課程,就是所謂「通識的專業化」,開這樣的課程需要有專業的能力,難度最高但更有意義,就像成功串連的珍珠。
對於通識教育而言,B、D類課程的均衡調配才是理想的情形,通識中心應該努力協助B、D類的課程成熟。然而往往因為容易準備的緣故,現在的大學很容易把C類課程當作通識課,但教師比較不易取得成就感,甚至因為自己的專業無法進入課程而自我懷疑;同學們習慣了C類的課程,也容易對通識課程不尊重,所以C類課程可能會破壞通識課程的名聲。此外,有一種狀況是把A、B類的專業課程直接當作通識課程,這也是不夠理想的,D類課程的稀缺是現況,大學應該注意到這點並鼓勵教師多開設此類課程。
讓通識教育正向發展
黃俊儒為臺灣通識指明了方向:正向通識教育的發展應該是鼓勵老師多開設優質課程,完整通識版圖;並鼓勵學生突破學習疆界,豐富知識格局。透過課程內涵與課程架構、修課途徑的完善,臺灣通識教育才能往更好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