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素養教育與行動方案:從理論到實踐】
- 通識教育的核心理念
在通識課程中,我非常強調「在行動中實踐」的教學理念,而非僅侷限於教室內的理論學習。以此為前提,我願與教師們分享:一門有效的課程設計應該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並透過具體成果來驗收教學效益。
教師應該設計能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的課程,而不只是為了應付期中、期末考試。若學生上完課後,只是抱著「下週見」的態度離開教室,這絕對不是理想的通識教育。我們希望學生在課程學習後,即使離開教室,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找到應用課堂知識的機會,促使他們不斷反思所學。
- 行動導向的作業設計
為實現這個教育目標,我設計了幾種行動導向的作業:
1. 媒體監督行動
每位同學在一學期內必須至少三次向媒體反映不當內容,甚至可以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提出檢舉。這讓學生有機會實際參與媒體監督過程。
2. 媒體素養影片製作
若學生希望採取更積極的方式改善媒體環境,可以選擇製作與媒體素養相關的影片,在網路平台分享。這些影片可以直接講解媒體素養的概念,或是將這些理念巧妙地融入內容中。例如,有些同學會用反諷的手法諷刺電視call-in節目的問題。
3. 媒體素養教學推廣
對於不擅長或不感興趣製作影片的學生,還有第三種選擇:將課堂上學到的、最有感受的媒體素養議題帶回母校,向學弟妹分享。例如媒體收視率的意義、置入性行銷的問題、或媒體的刻板印象等議題。
- 教學收穫與反思
這種教學設計帶來意外的收穫。許多學生回饋說,當他們坐在台下聽課時,常自認完全理解了內容,但當需要自己站上講台向他人講解時,才發現對許多細節的理解不夠深入。這成為學生在感興趣議題上的重要學習經驗。
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是看到媒體素養的觀念能夠向下紮根。透過學生的分享,更多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媒體素養教育。
- 通識教育的挑戰與轉變
在教授這門課的初期,我曾面臨一個錯誤認知:以為將專業課程簡化後就能成為好的通識課。然而實踐證明,即使是知識含量最低的簡化版專業課程,也未必適合作為通識教育,因為這只是從教師的專業角度出發,而忽略了學生的實際需求。
後來我轉變思路,開始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發掘問題,了解他們在接觸媒體時面臨的實際困難,再將這些問題反推回來,形成課程的知識分享架構。
- 通識教育的本質
我對通識教育的理解是:培養學生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面對問題時的批判思考態度。一位優秀的通識課程教師必須不斷思考:如何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產生連結,激發他們的反思,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是通識教育的核心價值所在。
進一步閱覽本課程架構、內容、教學實施歷程:https://reurl.cc/2KK0z4
本影片為【iGER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分項計畫2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所製作
特別感謝:陳炳宏教授、參與課堂學生
音樂來源:Infraction - Inspirational Corporate /Background Music (No Copyright music) / New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hqc9reeD5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