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人:結合在地特色的永續發展教育實踐】
本課程呼應文藻外語大學「敬天愛人」的校訓,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陸域生態保育與責任消費為核心,透過環境教育理論結合在地特色,培養學生的環境素養。誠如珍古德所言:「如果大家都能看見我眼中的美,就能致力於拯救這些提供人類食物和住所的動物和樹木。」本課程正是希望透過多元教學,讓學生看見環境之美,進而產生保護環境的使命感。
以David W. Orr提出的「生態素養」概念為基礎,強調環境教育應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需要跨學科整合理解,並促進人與自然的對話。環境教育必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連結,透過實地體驗加深對環境的理解。基於此,本課程致力培養學生認識自然環境與人的關係,理解環境專業術語,並培養環境關懷素養。
在教學實踐上,則運用學校周邊的環境特色進行在地連結。學校特殊的傍水地形、百年中介聚落發展史、極端降雨災害經驗、社區濕地轉型過程,以及登革熱防治經驗,都成為豐富的教學素材,讓學生體認環境議題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本課程採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包括戶外觀察與探索。教師帶領學生前往社區濕地進行實地考察,運用地圖和望遠鏡等工具,培養細微的觀察能力。室內教學則運用水土保持主題桌遊,讓學生在遊戲中理解環境災害。環境新聞的閱讀與討論幫助學生拓展環境議題視角,而資料視覺化實作則培養數據分析能力。
本課程特別重視環境美感體驗,運用校園及社區的自然素材進行創意手作活動。這種結合科學理性與人文感性的學習方式,深化學生對自然環境的觀察與理解。評量採用多元方式,包括學習回饋單、戶外教學表現、視覺化實作,並鼓勵學生自主參與環境服務活動。
透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環境教育理念落實在日常學習中。這種教育模式不僅傳授環境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環境素養與行動能力,為永續發展的未來貢獻一份心力。
點擊閱覽本課程架構、 內容、教學實施歷程:https://reurl.cc/RLjyVz
本影片為【IGER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分項計畫2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所製作
特別感謝:陳靜珮副教授、參與課堂學生
音樂來源:Cool Upbeat Background Music For Videos _ No Copyright Musi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1Jp6U17e4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