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邊界的對話:「性別與當代臺灣家庭」的通識教育實踐】
「我很相信,沒有理解差異、與差異交朋友的行動,人很難改變。而當我們的心開始變柔軟,開始相信人會改變,世界才可能變得更美好。」慈濟大學的李雪菱副教授如是說。她認為,通識教育是一種沒有學科邊界,可以盡情與跨領域的師生進行差異對話和深度理解的課程。
課程設計與核心理念
李雪菱副教授所開設的「性別與當代臺灣家庭」課程,起初名為「當代台灣家庭」。她在設計課程時,將台灣百年歷史切分為三個階段:戰前、戰後至1990年,以及1990年至今。後來,因應學校希望融入性別教育的需求,課程轉型為「性別與障礙者和家庭」,在每個歷史階段中加入相應的性別與種目議題。
「我希望學生能提升台灣認同、台灣史的意識,以及性別意識。」李教授特別重視媒體視頻在教學中的應用,透過影片如《青春懸崖》等重要時代主題作品,帶領學生進行深入討論。
三大教學特色
李教授分享了這門課程的三大教學特色:
1. 媒體視頻分析:透過選取重要時代主題影片進行深度討論。
2. 自主學史:針對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疑惑(如「什麼是審議會」、「什麼是鳥籠公投」、「白色恐怖」等),鼓勵他們自己提問、尋找答案,再進行討論。「我讓他們自己去問問題,然後問了這個問題之後去找答案,找完答案來跟我討論。這個方法讓我也大開眼界。」
3. 劇場演出:這是課程的「大賣點」,讓學生能將自己與家庭歷史產生連結。「可以讓同學把自己跟他的家庭的歷史扣上關係。」
課程特色與學習效果
李教授強調,這門課的特色並非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專科應用,而是鼓勵他們把生活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帶進教室:「有的是帶進教室像掃描一樣把它掃過,然後重新看見;有的是像鏡子一樣反思;有的就把它當問題思考該怎麼解決。」
她認為,每個學生才性不同,很難界定哪種能力是通用的,但課程確實培養了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性別議題討論能力,以及更重要的問題解決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
學生的回饋與應用
一位曾修課的學生,現已成為社工系講師,分享道:「從課堂中學到的對話、閱讀、反思的能力,我現在可以用在我的學生身上。雖然我是教家庭暴力,但我從無聲的講起,講到去年家暴法30年後又發生的沙漠案,從這些事件喚起學生對不同世代的連結。」
這位學生還提到,雖然與學生進行深度對話是一件耗費精力的事,但「對話可以加強學生對不同議題的連接感,非常有效地提升整體學習感受。」
教學環境的營造
李雪菱教授強調教室安全感與信任感的重要性:「安全、信任然後對話,這個部分先進行起來,其實就成功一半了。」
在評量方面,她不太傾向使用紙筆測驗,認為對於這類主題,紙筆測驗意義不大。「如果這堂課你沒有問題,你可能要考慮退學。因為如果你對時代沒問題,對家裡也沒有問題,對人也沒有問題,也不想溝通,那你可能比較適合專注自己專門的領域。」
近期,她也將課程與大學社會責任(USR)結合,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能夠帶動社會責任的意義:「我們這麼雄雄的能量,有一個可以轉化的地方,讓學生真的覺得自己是一個可以帶動社會責任的位置。」
通識教育的價值與期待
討論中,也有人提到現今學生選修通識課的心態——由於家庭經濟支持,許多學生選課時不會考慮「要拿回這個學分的價值」,反而傾向選擇「很好過、很簡單、老師人很好、沒什麼考試」的課程。
對此,李教授表示,無論學生以什麼心態來上課,「他一聽到第一堂第二堂課,他就會變了。我覺得人被觸碰到的時候,他自動那個心態就會走。」她認為,找一個熱情的主題是很重要的,「因為喜歡,你就會一直去經營。」
最後,李雪菱副教授肯定通識教育的價值在於提供跨領域學習的空間:「通識課很好,因為會遇到各種學生、不同科系,他們都會帶來不同的刺激,這是理所當然的跨領域教學空間。」她期待更多教師能將新的觀念、新的想法帶到通識教育中實踐。
進一步閱覽本課程架構、 內容、教學實施歷程:https://reurl.cc/qGmy5g
#特色課程#性別#家庭 #慈濟大學
本影片為【IGER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分項計畫2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所製作
特別感謝:李雪菱副教授、參與課堂學生
音樂來源: ElevateMusica - Corporate Business Motivation [No Copyright Background Musi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0rziRLB9Pk
Beyond Inspiration | Inspiring Background Music | Inspiring Cinematic Music for Video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GiNzU4bzpU
Helen | Eric Owyoung & Future of Fore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