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線上名人專訪3
來賓 : 國立成功大學郭耀煌教授
-
111學年讀書會教師社群「探索「療癒」在人文課程可能之運用」
本社群由社群主持人邀請數位跨校的教師組成,分別隸屬各大學之通識教育中心、音樂系、幼保系等。本社群教師具有不同專長,有音樂、數理、諮商、歷史等領域。開設之課程有音樂鑑賞、樂器演奏、幼兒音樂律動、資料與數據時代、婚姻家庭諮商及世界文明史等。老師認為課程活動如能附加療癒上的知識及應用,讓學生能藉由老師的帶領,將生命故事找到亮點,理出意義、甚至能為過去或當下的問題找到解決方向也盼從課程活動中,學生能得到療癒經驗,老師能與學生有更多元的交流。讓課程活動更加有其價值。故想以這次的讀書討論會社群,藉由專家講座分享以及閱讀討論活動,增進跨領域教師互動交流,以不同專業角度發想,彼此分享教學經驗,探索"療癒”此元素在人文課程中的可行性及應用方法,也尋求開發跨領域教學可能性。
社群召集人:吳宜真副教授
-
111學年課程開發教師社群「經典選讀」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推動經典書籍閱讀,透過閱讀與討論,增進學生人文關懷與批判思考素養,打開學生觀看世界的眼睛、拓展多元視野,以進一步思考自身的生命與生活。有鑑於經典閱讀的推動需要與時俱進,考量時代背景和學生學習上的困難,因此通識部九位專任老師成立教師社群,探究通識經典課程的開發與課程設計,精進課程規劃與教學方法。
本社群成員將分享並研討不同經典書籍的課程規劃內容,觀摩學習校外與校內優秀教師經典課程內容設計與教學互動方式等;透過社群運作,帶領老師們對經典書籍轉譯為課程內容的思考,進一步規劃能與老師或學生生命經驗連結的經典閱讀課程,也藉由社群老師的專業對話與相互學習,提升老師們的課程與教學方法上的專業素養。此外,社群成果將會規畫設計一門「經典選讀」通識課程,也希冀能提供他校「經典類」課程教學設計參考。
社群召集人:王怡云助理教授
-
111學年課程開發教師社群「地方創生與大學社會實踐」
本社群透過通識學門與專業系所教師之跨領域交流,共同進行「地方創生與大學社會實踐」的通識跨領域課程之開發、執行,期望藉由不同背景夥伴達成有效之團隊合作、跨域共學,形成學習型組織,共同嘗試錯誤、彼此支持,並發揚共學、共好之精神。未來希望藉由課程的培力開拓本校學生跨領域就業創業的眼界及格局,培養學生畢業後具備應用科技、對接產業實務及解決複雜真實問題之能力與經驗。未來更能運用所學回鄉服務,賦予地方創新設計、活化閒置設施成為地方特色場域,落實地方創生的國家政策,解決目前鄉村因人口的減少、老化,出現城鄉發展失衡的問題。
社群召集人:施貝淳副教授
-
111學年課程開發教師社群「生命敘事」
「留予他年說夢痕 ,一顰一笑耐溫存」
六位跨領域志同道合者的多元觸發集思廣益,關注學生生命歷程並反映時代潮流趨勢氛圍,共同開發「生命敘事」課程。期待學生投入觀察視角,回眸探索梳理自身或他人生命的悲歡離合,鼓勵敘說與書畫故事,透過故事綰結生命中的精彩耀眼、沉重負擔與迷茫困頓。
希冀藉由傾聽、閱讀、記敘、對話與創作,在多重折射與映照中,看見自我的虛像與殘缺,同時找到生命的微光與通道,勇敢面對坦然接受不完美但真實的自己,進而深化生命底蘊,肯定存活意義與自我存在價值。
社群召集人:杜惠英助理教授
-
111學年課程開發教師社群「都會發展學」
本社群是以高雄市立空中大學(以下簡稱高空大)通識教育中心的專兼任教師為核心,並邀請高空大大傳系、屏東大學教育行政所、正修科大資管系、高餐大通識教育中心、中山大學公事所等專任老師加入所組成。由於「城市學」是高空大的重點發展特色,每年均舉辦城市學研討會,並發行城市學學刊,也將城市學列為通識教育四項領域之一。本社群擬共同開發課程,強化原有課程之教學內容與深度,發揚具有高雄特色的城市學課程,教育學生具有「培養愛護鄉里的情懷、厚植公民意識、促進職場倫理與態度、提升國際宏觀及全球視野」的基本素養。
社群召集人:胡以祥副教授
-
111學年讀書會教師社群「淡水宗教文化文獻回顧(導讀)及田野考察(走讀)」
宗教文化具有多重面貌,非常適合跨領域的探索;而淡水擁有道教、佛教
、基督教、及民間信仰等宗教文化,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文獻等待重新詮釋,以
及田野考察。本社群成員皆為淡江大學教授通識課程的專兼任老師,專長涵蓋
哲學、宗教、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音樂、戲劇、及文學。雖然社群成員
的宗教信仰各異,但是對於宗教文化的探索,都有高度的興趣。我們相信,透
過跨領域的探索,可以為通識課程的跨領域協同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社群召集人:徐佐銘副教授
-
111學年讀書會教師社群「樂活健康趣 教學模版」
本社群邀請四位不同領域及專長之資深教師,透過讀書討論會發展設計「樂活健康趣教學模版」,預計從四大層面探討如何協助學生建構樂活-永續健康生活模式。四大層面包括解壓心理健康層面、防疫撇毒健康生活層面、園藝自然生活層面、防老化防失智層面等。另配合技職體系學生實務操作學習特質,修正學生以「常識」看待生活現象及定義生命意義之習慣,教學模版採「理論-實作兩合一」,讓學生從理論觀點看待生活問題,並從實作中體驗問題解決策略。
社群召集人:潘麗琪副教授
-
111學年課程開發教師社群「環境與人文的對話」
健行科技大學長期聚焦「地方創生、環境永續、文化典藏、經濟永續、文化共融、在地關懷」等多元社會實踐議題,深耕在地,與社會共好。本次社群計畫由通識教育中心國文學群與自然學群教師合作,期能經由更縝密的課程設計,整合知識,以環境教育中的「環境倫理」、「永續發展」、「氣候變遷」等設計生活議題,促使學生思考生活品質、人類發展與環境永續經營的意義與關係,進而培養學生公民意識與責任。
社群召集人:劉惠華助理教授
-
111學年讀書會教師社群「銜接和跨域通識課程開發與設計」
「銜接和跨域通識課程開發與設計」讀書會以中國科技大通識課程「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的修訂,以及跨域課程「環境走讀與描繪」的開發為討論主軸。前者以培育學生基礎資訊能力,藉以後續銜接專業系所的程式應用課程。後者則是對應永續發展目標(永續城市與社區) 由通識教師和專業系所教師共同發展跨域課程,藉以培育學生跨領域學習力和創作力。
社群召集人:徐惠莉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