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無通不深耕──從臺灣高教革新看通識
在2022的「通識教育主管會議」之前,以通識為核心的大型會議已有近8、9年未曾召開,大家少有機會見面與交流通識教育的內涵。隨著時間演進,社會對通識教育的看法也一直在改變,中正大學黃俊儒特聘教授針對臺灣對通識教育賦予的期待進行分析。黃俊儒指出:學生在學時期,通識教育普遍比較弱勢,但往往學生畢業後又會回頭強調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有作家會批評理工生少了美感,理工生也會認為文科生要有對理工科的理解,這些情形都是通識教育被廣義地期待的功能。透過訪談,可以理解一般大學的教師如何詮釋通識教育,各有不同的想法卻十分有意思,像有人認為通識教育培養的是可以安身立命的全方位能力;也有人從業界的角度出發,希望畢業生具有多元領域的理解能力;還有人認為通識教育要能訓練軟實力、非認知的能力,學生除了能說明知識外,還能透過非認知能力達成良好的合作或互動;更有人提到通識教育需要培養的是學生對於情境的敏感度,對一個複雜環境中的所有東西都要是敏感的,才能避免無感或表錯情、會錯意的情況,這是一種common sense的能力,一種人性展現的能力,是AI所無法具備,而需透過通識教育學習的能力。黃俊儒也分享了自己的詮釋:通識教育就是把認知(硬技能)跟非認知(軟技能)互相滋養、纏繞的能力,這就是通識教育很需要去遂行的,甚至是培養學生探索自我,並調適自己跟他者、跟社會、跟自然的關係的能力,這是普遍對通識教育比較具有公約數的看法。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臺灣的通識教育可溯自 1958 年教育部頒布之「大學共同必修科目」相關規定,其後於 1984 年再頒布「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 要點」,「共同教育」包含於廣義的通識教育範疇內。技職校院的通識教育在歷經萌芽、茁壯、蛻變、整合以及不斷革新的過程,回 顧一路走來,即使艱辛苦澀,但果實終究是甜美的。有別於以學術 理論為主的一般大學,科技大學的務實致用更能契合當今社會職場 的實際需求。看到各校都能以各自的辦學理念規劃通識教育課程, 可謂各有千秋,而且能與時俱進,展現各自獨特的風貌。其中部分 科技大學朝書院教育發展,蔚為風潮;近年來,更有些學校朝地方 學學院發展,與社區場域連結,呈現區域特色,對於善盡大學社會 責任,可謂不遺餘力。本書內容粲然可觀,各校的通識教育從通識 理念、課程規劃、教材教法、連結在地資源等特色均能清楚呈現, 正是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值得學習與借鑑之處所在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