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通識教育可溯自 1958 年教育部頒布之「大學共同必修科目」相關規定,其後於 1984 年再頒布「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 要點」,「共同教育」包含於廣義的通識教育範疇內。技職校院的通識教育在歷經萌芽、茁壯、蛻變、整合以及不斷革新的過程,回 顧一路走來,即使艱辛苦澀,但果實終究是甜美的。有別於以學術 理論為主的一般大學,科技大學的務實致用更能契合當今社會職場 的實際需求。看到各校都能以各自的辦學理念規劃通識教育課程, 可謂各有千秋,而且能與時俱進,展現各自獨特的風貌。其中部分 科技大學朝書院教育發展,蔚為風潮;近年來,更有些學校朝地方 學學院發展,與社區場域連結,呈現區域特色,對於善盡大學社會 責任,可謂不遺餘力。本書內容粲然可觀,各校的通識教育從通識 理念、課程規劃、教材教法、連結在地資源等特色均能清楚呈現, 正是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值得學習與借鑑之處所在多有。
成果專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25-01-03
《博觀通識:科技大學》
《博觀通識:科技大學》中 12 所科技大學,每所科技大學的通 識教育均有各自發展的背景與方向,以及為因應區域發展的變化, 提出連結在地特色的通識課程。各校的通識教育成果特色亮點吸 睛,可謂各擅勝場。書中篇篇精彩,令人印象深刻,值得用心閱讀 與品味。茲依本書編排順序臚列各校通識教育之成果特色如下:
(一) 高雄科技大學的「通識教育變、便、辨」為該校推動通識教育精進革新的核心目標與原則。
(二) 臺灣科技大學為發揮社會創新理念而成立的「城南學院」, 讓學生透過社會參與來貢獻於臺灣社會,建構其總體特色。
(三) 雲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的多元價值系統,符合普世價值、臺灣價值、雲科價值,以及實現學生的個人價值。
(四) 勤益科技大學的「明秀書院」秉持發揚「現代匠師精神」, 培養「勤思、能言、敢夢、願行」,能展現「大匠之風」的人才。
(五) 臺中科技大學的學涯規劃課程,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及共通職能的概況,以及進一步安排自己在大學四年的 學習生涯;職涯規劃課程則是藉由議題導向與活動導向的 課程設計與多元評量,協助學生將學習經驗應用到職場, 發揮個人職場效能與創意。
(六) 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是以「大通識教育」(全人教育) 和「小通識教育」(通才教育)互為本體的通識教育理念 與實踐,在相融相攝效用下,透過實踐力行、參與社會及 結合生活等方式,涵育學生適應當前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 所應具備的通識能力。其發展特色為「以小通大」的素養 導向教學、「從大識小」的自主培育教學與「相融相攝」 的通識教育。
(七) 慈濟科技大學的「博雅園林」、「博雅書坊」營造教育環 境中的人文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涵育博雅人文素養。
(八) 亞東科技大學的「文韻亞東」的教材編撰,著重以「人」 為主體,從「小我」到「大我」發展出四大領域:「自我 的探索」、「情感的梳理」、「生活的沉思」、「社會的關懷」,各領域的選文、詮釋,以及教學活動設計,皆以對應到該能力培育為目標。
(九) 長庚科技大學為發展學校特色的「課程認證與自主學習賦能」,學生須通過「溝通力」、「移動力」、「健康力」、 「數位力」以及「關懷力」等五力認證,培育學生具備優 質的健康照護能力。
(十) 弘光科技大學的通識教育在面對少子化、108 課綱和 AI 數 位智慧時代,期望未來以「重定位」、「重內涵」和「重 方法」的方式強化人文與科技社會的對話與整合。
(十一)嶺東科技大學本著「學以致用,誠以待人」的校訓,透過 全人理念、雙軸運行(深度與廣度)、三精呈現(精品課 程、精心教學、精采學習)的概念,積極推展各種全方位 課程,藉此實踐全人精神, 推動通識教育革新,以博雅理 念陶鑄並內化學生素養。
(十二)輔英科技大學從「生命教育」出發,從基礎通識教育與博 雅選修教育兩方面做起,不僅著重實用的閱讀理解與深度 寫作培育,更包括人文素養、生命教育、批判思考等關鍵 軟實力,既達到工具論的學習目標,也將厚植學生表達、 人文、藝術與批判思考等核心素養,在基礎扎根實用與涵 養教育上雙軌並行,無一偏廢。
除此,本人謹與各界分享正修科技大學通識教育的成果特色, 舉其犖犖大者如下:
其一,專設藝文處及藝術中心,辦理視覺藝術展覽及表演藝術 展演,將文化藝術融入通識教學,藉由通識課程引導學生參與,致力於藝文教育,提升學生藝文涵養,並將藝文資源與社區分享,推 廣藝術社區化、全民化。
其二,開設「正修通識大師講座」課程,一週一大師蒞校分享 通識智慧與職能;另辦理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生命科學 等四大領域的「通識博雅講座」,聘請產官學界大師蒞校演講,以 厚實學生通識專業知識的承載度與深廣度,開拓學生通識視野。
其三,提升學生中文閱讀與寫作能力,藉由讀書會、閱讀經典 文章,引導心得寫作;提供優渥獎金鼓勵學生參與校園全民中文能 力檢定,以及參與各項多元式語文競賽,以激發學生的文學創作興 趣與文字書寫能力,並將學生優秀作品及競賽得獎作品彙編成《英 華集》11 輯及《心手集》6 輯共 17 冊的學生作品精選集,並提供線 上觀摩,以收見賢思齊之效。
面對少子化的教育環境,技職體系所遭受的衝擊尤甚,無論於 師資、課程以及資源上都逐步萎縮,對通識教育的發展極為不利。 因此,通識教育於近年來的發展呈現諸多困境,諸如:通識教育中 心之組織定位不明、提升通識教育品質之制度性措施不足、通識教 育資源投入不足、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融通有待強化、通識課程 未能符應學生需求以及學生對通識課程之學習動機不足等,上述問 題於各校或多或少均已顯現。面對這些困境,必須試圖突破,在整 體通識教育量能限縮下,必須從質的提升入手。因此,必須體認不 僅是通識教育的授課教師,專業課程的授課教師也都是通識教育的 一環,都必須具備通識教育的理念,期能邁向「通識專業化」、「專 業通識化」的融合目標。除此之外,教育部對通識教育必須投入更 豐富的資源以作為強而有力的後盾,以健全各校通識教育的體制,開設與時俱進、符應學生需求的通識課程,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與 興趣,提升通識教育的品質,以展現各校通識教育的成果特色。
通識教育是「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荀子 〈勸學〉),從內化到外顯的教育。意即將日常所學放在心裡,讓 那分領略與體會慢慢醞釀、沈澱,而後充滿四肢百骸,於言行舉止 間很自然地顯現出來。對於當今職場對人才的需求,專長能力是大 學專業課程所培育的硬實力;通識能力則須由通識教育課程所養成 的軟實力。其關係如同埃及金字塔,底面積(通識力)決定高度(專 業力),所以通識力可以為人生加值。如今,面對 AI 數位智慧時代 的來臨,教師更須增能成長以為因應。未來環境多變,挑戰將更加 艱鉅。只有堅持,才有源源不絕的動力,也才能看到未來通識教育 無盡的美好。最後,本人謹以「專業知識如同粒粒可貴的珍珠,通 識教育則是將知識珍珠加以串連,成為璀璨動人的珍珠項鍊。」與 各界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