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 111 年度教師社群核定名單
為活絡通識夥伴之互動,鼓勵通識課程教師形成社群,以促進跨領域通識教師與專業系所教師之交流,共同進行通識課程之開發、執行,或組織讀書會與討論會,以發揚共學共好之精神,本計畫補助上述兩類教師社群之運行。
課程開發社群目的在於共同開發並執行課程模組或跨領域課程。讀書討論社群則著重理念溝通與教師實務經驗交流。教師社群活動形式可採座談會、研討會、讀書會、工作坊、實務論壇、教學媒材研發討論、同儕教學觀察、主題經驗分享等形式進行。111年度教師社群核定課程開發社群15件、讀書會社群5件,共20件。
-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 112 學年度教師社群核定名單
為鼓勵通識課程教師形成社群,促進跨領域教師之交流,鼓勵採跨校方式或與專業系所教師共同進行通識課程之開發、執行,或組織讀書會與討論會,以發揚共學共好之精神,本計畫補助上述3類教師社群之運行。
教師社群活動形式可採座談會、研討會、讀書會、工作坊、實務論壇、教學媒材研發討論、同儕教學觀察、主題經驗分享等形式進行。
112學年度教師社群核定課程執行社群7件、課程開發社群7件、讀書會社群1件,共15件。
-
112學年通識課程執行社群「行動通識教師社群」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是全國少數的院級單位,學院不僅有基礎通識教育中心及博雅通識教育中心,同時更有發揚現代匠師精神的明秀書院、講求基礎科學實驗精神的科普教育中心與重視法學歷史學跨域的日本研究中心。
在通識教育學院的基本架構裡,主要是從多元師資延展而有多元通識教育課程,致力於提供全人且多元化的通識教育課程。通識教育學院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跨領域能力,讓他們具備批判思辨、解決問題與溝通表達能力。
為求通識教師間的更多交流,以及持續提升教學品質,我們在111學年時,即以「勤益科大行動通識之教師社群」申請「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分項二】教師社群補助」。
前期計畫已透過教師社群的成立與運作,促使不同領域之間的教師們,獲得更多彼此交流的機會。甚至在各自課程的教學經驗分享中,嘗試找出未來合作的可能。有鑑於此,作為全面推動「跨領域」交流的基礎,在共同開發執行通識課程中,既能達到教師彼此間的共學共好,並且也可透過「知行不二」的通識課群,積極串接臺中太平這片土地裡的人事物,實踐大學的社會責任。
因此,本次社群的成立,既為延續先前交流,更是希望將前期交流經驗,轉化成具體的課程合作。意即,從「課程開發」轉進「課程執行」,且「執行」前期對勤益通識的跨域想像。
社群召集人:陳東賢教授
社群成員:洪國智教授、李念晨教授、鄧美貞教授、劉柏宏教授、鄭明政副教授、周宗憲副教授、施盈佑副教授、黃麗頻助理教授、吳佩熏助理教授、蘇智偉助理教授、徐瑋瑩副教授、廖明誠助理教授、陳廷育助理教授
-
112學年通識課程執行社群「易經與生涯規劃」
本社群係由召集人——高雄市立空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高義展博士,於112-2學期執行「易經與生涯規劃」3學分通識教育課程,特邀請目前在高雄市立空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112-2學期開課的教師包含陳銘村老師、黃哲彬老師、李明德老師、蔡鎮戎老師、陳旭能老師、以及莊佩真老師等,通識教育核心資深兼任教師共同籌組本社群。
本社群預計透過本計畫召集人的教學經驗及藉由本課程,透過網路線上教學觀摩會、專題講座、專題研討會、社群讀書會、主題教學經驗分享會、數位教學媒材研發討論會等社群活動,進行以易經理論為核心思想的研討,發展出易經理則與數術應用於生涯規劃的社會學科領域的通識博雅相關課程。
本社群活動,除了開啟我校通識教育中心對儒家經典探討的博雅學風之外,更能引導本社群教師共同探討道家、兵家、法家、墨家等各家經典內涵,並能引導師生轉化應用於生涯的規劃與人生哲學的建構,進而整合教育資源以精進師生終身學習力,落實全人化與博雅教育之理想。
社群召集人:高義展教授
社群成員:陳銘村助理教授、黃哲彬助理教授、李明德兼任講師、蔡鎮戎兼任助理教授、陳旭能兼任助理教授、莊佩真兼任講師
-
112學年通識課程執行社群「高雄發展的歷史脈絡與永續發展」
本社群是以高雄市立空中大學(以下簡稱高空大)通識教育中心的專兼任教師為核心,並邀請高空大大傳系、高餐大通識教育中心、中山大學公事所等專任老師加入所組成。本社群承續前次「都會發展規劃的理論與實踐」課程開發計畫的理論基礎,進行本次落實於「高雄發展概論」課程的執行計畫。
介紹高雄市的發展歷史脈絡,從原住民在高雄、閩客族群開發高雄、大航海時代的高雄、鄭氏開發、清朝設治、日本開發哈瑪星、鹽埕、高雄港建設、國民政府規劃加工出口區、十大建設、2000年以後的各項新建設,以及展望未來的S型科技廊帶、新南向基地、淨零政策等永續發展課題。
同時,也將介紹高雄市各個階段的歷史性建築與指標建築特色,並將重點介紹客家文化、原住民文化、多元宗教特色(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錫安山)、海洋產業與遊艇活動產業發展、全球視野下的未來高雄新視野等專業主題。
社群召集人:胡以祥副教授社群成員:何清林副教授、黃建超副教授、劉維群教授、謝政勳助理教授
-
112學年通識課程開發社群「未來地球:學院攜手環境永續學程開發計畫」
文藻外語大學的校訓為敬天愛人,旨在培育熱愛生命、具有國際觀,能服務社會的語言人才。此次社群計畫基於前期合作的經驗,預將課程的單一單元擴大為通識課群,乃至於跨院合作的學程,期待擴大學生的視野從個人擴及社會,放眼世界。
文藻外語大學各系課程對SDGs議題或ESG議題或有涉獵,但各系之間少有橫向連結。本課群計畫希望將通識中心有多門環境類課程(如全球氣候與環境變遷、綠能科技與低碳生活、森林資源及綠色產業等)優化教學內容,也能規劃相關新課程、教師能與時並進,增加教學能量,並嘗試與其他系所合作,串連成一系列涵蓋概念性與實作性的環境永續與企業責任之相關學分學程。
社群召集人:吳宜真副教授
社群成員:李雪甄教授、陳靜珮副教授、潘存真副教授、黃翠玲助理教授、陳玉珍副教授、蘇百薇兼任助理教授
-
112學年通識課程執行社群「食 •藝 -創新與永續」
「食•藝-創新與永續」教師社群是結合高科大各校區與外校教師,透過社群專題講座、實做活動、互動討論與經驗分享等不同方式,針對社會人文、設計思考、視聽藝術、環境永續等「泛人文藝術」之相關議題進行互動交流,深入探討並進行學習分享,進而產出創新的教學設計與課程活動。
本次教師社群所選定的主題為「食物設計」,希望藉由食物與食材有關的在地文化、環境永續,以及個人對食物人文記憶與特殊生命經驗特質,引導出對於相關「食、藝」主題的討論,讓不同專長的教師齊聚互動分享討論,發揮加乘的教學效益,鏈結教師既有的課程,使之深化相關議題討論,建構生活美學與應用的課程設計執行。
社群召集人:林世凌副教授
社群成員:謝佳穎助理教授、唐宜君助理教授、陳怡君助理教授、陳如萍助理教授
-
112學年通識課程執行社群「生活科學應用-融入代間服務學習課程設計教師成長社群」
「生活科學應用-融入代間服務學習」課程乃結合通識與專業系所跨領域師資共授課程,以跨領域教師社群教師為授課基本班底,利用不同專業領域教師在其各自學科領域之專業見解,使課程更豐富多元,幫助學生學習。
課程內涵融入代間服務學習方式,透過學生自發性的服務方案設計以及服務學習過程的反思,培養學生整合資訊,解決問題,建立團隊,有效溝通、妥協及做決定的能力,也幫助學生產生主動、彈性適應開放及同理精神。此外,透過互惠及省思,更可幫助學生培養尊重並欣賞多元的能力。
社群召集人:施貝淳副教授
社群成員:陳雪芬教授、柯香君副教授、邱秀娟副教授、孫豫蘋副教授、施孟林副教授、周佳雯助理教授
-
112學年通識課程開發社群「老人營養+運動:跨域共學」
台灣於2018年正式進入高齡社會後,預估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即每5個人中就會有1位是老人,在此現況下,如何老得健康?
大學端是學生邁入社會的最後一個正式學習階段,因此更應該提供並建立明確可行的方向以為指引,而影響健康老化的諸多因素中,「足夠的營養供給」並「落實規律運動」的良好生活型態是目前認為執行健康促進很重要的關鍵。
本社群期許透過教師間的跨領域專業學習、教學經驗分享並結合資源連結,架構出可應用於通識課程之教學策略。
社群召集人:彭田助理教授
社群成員:蔡英美教授、葉秀煌副教授、許秀貞助理教授、張馨云助理教授、羅明葵副教授
-
112學年通識課程執行社群「能源科技與環境永續」
本教師社群成立的目的希望達致以下目標:
(一)專業融入通識,提升學習興趣
(二)通識結合專業,達成寓教於樂
(三)兼顧通識教學與專業知識傳承,共創雙贏
配合的課程「能源科技與環境永續」,將以跨系(電機系+環工系+通識教育中心)/跨域(專業系所+通識教育),課程內容含再生能源科技的專業知識與環境永續發展的通識議題,二者的結合,以符合專業與通識的融合、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社群召集人:陳木松教授
社群成員:陳建憲副教授、李得勝副教授、賴美秀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