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111學年讀書會教師社群「樂活健康趣 教學模版」
本社群邀請四位不同領域及專長之資深教師,透過讀書討論會發展設計「樂活健康趣教學模版」,預計從四大層面探討如何協助學生建構樂活-永續健康生活模式。四大層面包括解壓心理健康層面、防疫撇毒健康生活層面、園藝自然生活層面、防老化防失智層面等。另配合技職體系學生實務操作學習特質,修正學生以「常識」看待生活現象及定義生命意義之習慣,教學模版採「理論-實作兩合一」,讓學生從理論觀點看待生活問題,並從實作中體驗問題解決策略。
社群召集人:潘麗琪副教授
-
111學年讀書會教師社群「銜接和跨域通識課程開發與設計」
「銜接和跨域通識課程開發與設計」讀書會以中國科技大通識課程「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的修訂,以及跨域課程「環境走讀與描繪」的開發為討論主軸。前者以培育學生基礎資訊能力,藉以後續銜接專業系所的程式應用課程。後者則是對應永續發展目標(永續城市與社區) 由通識教師和專業系所教師共同發展跨域課程,藉以培育學生跨領域學習力和創作力。
社群召集人:徐惠莉副教授
-
111學年課程開發教師社群「在地文化探源-(食 •藝 -創新與永續 )」
「食•藝-創新與永續」教師社群是結合高科大各校區與外校教師,透過社群專題講座、實做活動、互動討論與經驗分享等不同方式,針對社會人文、設計思考、視聽藝術、環境永續等「泛人文藝術」之相關議題進行互動交流,深入探討並進行學習分享,進而產出創新的教學設計與課程活動。
本次教師社群所選定的主題為「食物設計」,希望藉由食物與食材有關的在地文化、環境永續,以及個人對食物人文記憶與特殊生命經驗特質,引導出對於相關「食、藝」主題的討論。
社群召集人:林世凌副教授
-
111學年課程開發教師社群「美麗新境界-ESG產學跨域講座課程」
本教師社群來自「商業實務」、「數位科技」及「人文藝術」三大領域,期待共構 ESG 永續新境界。除此之外,更結合了業界與學術界的教師,共同設計出全新的跨產、官、學三界的講座課程,將開設講座課程分為4大主題「永續金融世界觀」、「科技業全球化與發展趨勢國際認證」、「元宇宙世界真實與幻境」、「美麗新視界-生態與環境」。期待社群發展能夠影響跨領域學習與教學研究,且提供課程規劃、討論重點給各教師社群老師。
社群召集人:詹乾隆教授
-
全國夏季學院「災害風險管理」課程紀實精華
通識教育是培養學生多元思考能力、社會責任與生命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全國夏季學院不斷深思能帶給同學怎麼樣的內容,才能有助其朝向多面向發展嘗試,災害風險是近年逐漸受到關注的議題,因此我們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災害相關研究師資,結合慈濟慈善基金會的專業設備與救災經驗,合力開設「災害風險管理」課程,此影片紀錄了跨單位合作課程師生之間的特殊體驗。 也能瞭解為何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及臺北市災害應變中心的牆上都寫著「離災優於防災,防災重於救災、復建」的標語。
本課程為強化學生自主防救災能力,以內政部頒布之「防災士培訓及認證管理要點」為基礎,教授學生天然災害風險之分析與應對能力,讓學生認識災害、了解防災科技應用學習與操作、模擬體驗災害情境。透過與社區互動,實作天然災害風險管理與策略之研擬,創造青年世代對災害工作的共識與行動。可以培養學生具備適應環境、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培養誠敬正直、行事得宜的人。
【參考連結】全國夏季學院官網:https://www.n2.org.tw/
全國夏季學院FB:https://www.facebook.com/NTUsummercollege/
全國夏季學院IG:https://www.instagram.com/summercollege/
全國夏季學院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summercollege -
-
112學年通識課程執行社群「高雄發展的歷史脈絡與永續發展」
本社群是以高雄市立空中大學(以下簡稱高空大)通識教育中心的專兼任教師為核心,並邀請高空大大傳系、高餐大通識教育中心、中山大學公事所等專任老師加入所組成。本社群承續前次「都會發展規劃的理論與實踐」課程開發計畫的理論基礎,進行本次落實於「高雄發展概論」課程的執行計畫。
介紹高雄市的發展歷史脈絡,從原住民在高雄、閩客族群開發高雄、大航海時代的高雄、鄭氏開發、清朝設治、日本開發哈瑪星、鹽埕、高雄港建設、國民政府規劃加工出口區、十大建設、2000年以後的各項新建設,以及展望未來的S型科技廊帶、新南向基地、淨零政策等永續發展課題。
同時,也將介紹高雄市各個階段的歷史性建築與指標建築特色,並將重點介紹客家文化、原住民文化、多元宗教特色(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錫安山)、海洋產業與遊艇活動產業發展、全球視野下的未來高雄新視野等專業主題。
社群召集人:胡以祥副教授社群成員:何清林副教授、黃建超副教授、劉維群教授、謝政勳助理教授
-
112學年通識課程開發社群「未來地球:學院攜手環境永續學程開發計畫」
文藻外語大學的校訓為敬天愛人,旨在培育熱愛生命、具有國際觀,能服務社會的語言人才。此次社群計畫基於前期合作的經驗,預將課程的單一單元擴大為通識課群,乃至於跨院合作的學程,期待擴大學生的視野從個人擴及社會,放眼世界。
文藻外語大學各系課程對SDGs議題或ESG議題或有涉獵,但各系之間少有橫向連結。本課群計畫希望將通識中心有多門環境類課程(如全球氣候與環境變遷、綠能科技與低碳生活、森林資源及綠色產業等)優化教學內容,也能規劃相關新課程、教師能與時並進,增加教學能量,並嘗試與其他系所合作,串連成一系列涵蓋概念性與實作性的環境永續與企業責任之相關學分學程。
社群召集人:吳宜真副教授
社群成員:李雪甄教授、陳靜珮副教授、潘存真副教授、黃翠玲助理教授、陳玉珍副教授、蘇百薇兼任助理教授
-
112學年通識課程執行社群「食 •藝 -創新與永續」
「食•藝-創新與永續」教師社群是結合高科大各校區與外校教師,透過社群專題講座、實做活動、互動討論與經驗分享等不同方式,針對社會人文、設計思考、視聽藝術、環境永續等「泛人文藝術」之相關議題進行互動交流,深入探討並進行學習分享,進而產出創新的教學設計與課程活動。
本次教師社群所選定的主題為「食物設計」,希望藉由食物與食材有關的在地文化、環境永續,以及個人對食物人文記憶與特殊生命經驗特質,引導出對於相關「食、藝」主題的討論,讓不同專長的教師齊聚互動分享討論,發揮加乘的教學效益,鏈結教師既有的課程,使之深化相關議題討論,建構生活美學與應用的課程設計執行。
社群召集人:林世凌副教授
社群成員:謝佳穎助理教授、唐宜君助理教授、陳怡君助理教授、陳如萍助理教授
-
112學年通識課程執行社群「能源科技與環境永續」
本教師社群成立的目的希望達致以下目標:
(一)專業融入通識,提升學習興趣
(二)通識結合專業,達成寓教於樂
(三)兼顧通識教學與專業知識傳承,共創雙贏
配合的課程「能源科技與環境永續」,將以跨系(電機系+環工系+通識教育中心)/跨域(專業系所+通識教育),課程內容含再生能源科技的專業知識與環境永續發展的通識議題,二者的結合,以符合專業與通識的融合、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社群召集人:陳木松教授
社群成員:陳建憲副教授、李得勝副教授、賴美秀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