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專區
iGER行動諮詢服務(慈濟大學)

2025-06-10


【iGER行動諮詢服務第四十四校】
跨過東海岸的群山,iGER團隊來到了慈濟大學,學校以「自愛利他、心懷天下」為核心理念,塑造具備慈濟人文服務精神的人才。
【成立博雅天空書院】
慈濟大學和慈濟科技大學合併後,學校特別設立「博雅天空書院」,整合通識教育中心與體育教學中心,秉持「全球在地、人本專業、永續發展」的定位,透過博雅教育諮議委員會統籌規劃全校通識教育發展方向,涵蓋核心必修、跨域選修、體育教育、外語教育及永續發展教育等面向。
【課程規劃與特色發展】
在課程規劃上,將慈濟人文課程深度融入通識教育,透過茶道、花道、靜思等課程培養學生的靜心與自省能力。學校積極推動全英語教學、線上與混成教學模式,整合edX/Coursera資源;善用非正式課程、駐校藝術家、博雅書坊與經典園林等空間進行沉浸式學習;透過主題式工作坊與實作營隊增進學習動機與應用能力,實現多元學習路徑。
【數位科技教育發展】
學校將程式設計列為通識核心必修課,也設置「數位科技跨域微學程」,以8-12學分為設計核心,橫跨人文、醫療、管理等不同領域,推動跨域與實務應用的課程模組。多數程式與AI相關課程採取實作導向,並輔以MOOCs/SPOC、專案實作、產學合作、生成式AI等教學策略。鼓勵非資訊科系學生修習資訊課程,並設有「網頁視覺程式設計」、「APP開發」、「AI導論」等通識課程,由通識中心與資訊相關系所合力規劃。
【通識與專業的關係】
為達到使通識成為專業之奠基的效果,學校推動了三項策略。其一是依照不同學制來規劃課程。其二是推動「院通識」制度,由院方指定或與院方共同規劃,各院開設4學分相關課程,例如智慧永續管理學院開設「人工智慧之原理與倫理」等。另外,亦邀請專業系所教師開設通識課程,促進專業與通識的對話。
【社會服務實踐與在地關懷】
學校重視社會服務實踐,推動「一院一團隊」的志工服務模式。特別是「AI到原鄉」計畫,與中研院合作培育學生為AI種子,定期到馬太鞍社區指導居民學習資訊科技,展現教育資源共享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