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明峰副教授在學習理論發展的過程中,特別對90年代的學習理論抱持興趣,他關注到教育者不僅要了解人的認知框架,還需要了解外在環境如何影響人的心智運作,於是他投入到情境理論的學習,並從中發現,教學中有兩個條件是建構課程時不可或缺的,一個是要有真實的情境讓學習者能摸索、探索;另一個則是學習者摸索後必須有專家的引導讓學習者得以進階。
為能架起學習的鷹架,詹明峰副教授又將這兩個條件分成如下四個步驟:
- 體驗——設計體驗的活動就是讓學生能有真實的體驗,假設是問題解決的活動,教師就要設計真實問題,讓學生體驗問題情境;
- 統整——學生在體驗中給出的觀點可能不夠有系統,老師就需要引導學生統整,將知識系統化;
- 反思——老師引導學生統整的方式即是反思,通過反思,學生有機會了解自己是怎麼想的,並在反思的討論中形成新的個人觀點,重建這套系統;
- 應用——這套經由反思建立的系統還不能說是定案,而是一種可能的假設,需要在應用中不斷的再體驗、統整、反思,修正個人觀點,才能深知而會用。
整體而言,這套「心法」的學習目標,意在讓學習者能透過一系列的問題解決學習如何思考,並與他人協作解決問題;學習的模式則以互動工作坊的形式進行,通過小組問題解決的實作,教師開展其觀察引導與統整式引導;而如何評估課程的成效,則是看學習者運用設計思考的觀念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的在實作中,可表現為通過分析資料,建構歷史情境,繼而形成觀點的過程。一位同學的修課感言或能更好地詮釋這門課之於學習主體的意義與價值:「一位好老師是學習經驗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