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志科技大學(以下稱明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蒲彥光主任認為,每個學校的通識教育扮演的功能不太一樣,明志科大是一個老牌的科技大學,培養了許多企業所需要的工程專業人才,因此明志科大在設計通識教育的時候,更希望著重怎麼樣透過通識教育,培養工程專業人才對於人的認識與關懷,也就是希望透過人文的通識教育課程去填補工程專業課程較偏向實用、工具性的一面,讓學生成為更具有人文關懷、更好的人、更好的學習者來面對這個社會。
成果專區
【優良實務學校】成為內在更好的自己:明志科技大學的通識教育人文願景

2024-09-05

iGER計畫至明志科技大學進行行動諮詢(照片由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提供)
從學校制度著眼,循序漸進的全人教育
蒲彥光提到,明志科大比較特別之處在於,大三會有一整年的實習課。學生們要在大二時就培養出一定的專業能力去面對大三的實習,時間非常緊迫,所以通識教育中心必須在大一時就規劃出比較 general 的博雅教育,讓學生在一開始就養成對社會或對人的認識與關懷,這是非常重要的任務。
因此,明志科大在大一上學期,設計了大學之道課程,規劃了場域踏查,而在大一下學期,則設計了全校跨系院的設計思考課程,在課程中打散不同系所的學生,讓大家分組研究與發想對場域議題的觀察與問題解決方式,例如 112-2 學期是以水資源為主題,學校打散了管理學院、環境學院、工程學院的學生,讓大家從各自的系所專業出發,彼此認識、交流,藉由真實的場域議題設定,養成學生對於社會、環境與活動於其中的人群的認識與關懷。
此外,明志科大有 70% 的教授住在校內,這是不同於其他學校的地方,此外,學校也規定大一、大二學生必須住校,為此,學校也規劃特殊的書院教育模式,設計不同主題面向的書院,讓學生對領導與溝通能力養成、國際交流、場域等議題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發展。

「大學之道」樂生療養院參訪(照片由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提供)

「大學之道」淡水河口川廢清除活動(照片由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提供)
結合學校在地場域,讓學生認識真實社會
除了制度上的設計,明志科大的通識教育也在內容上做了調整,結合大學社會責任(USR)的精神,整合各系所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將在地的「文化教育」、「生態環境」、「新住民及其二代」,和「國際勞工」等四大議題,導入於課程中,是其特點之一。
這些議題的設計與規劃,都與明志科大所在的地區密切相關。「文化教育」從學校附近有著 260 多年歷史的明志書院出發,以文化認同作為社區營造的重要議題;「生態環境」議題則結合校內土壤或水質檢測相關的實驗室;「新住民及國際勞工」議題則因為明志科大所在的大新莊地區(包括五股、泰山)是整個大台北地區的邊陲工業城,以藍領階級、國際勞工以及傳統產業居多,這些傳統產業這幾年因為大型都更案而面臨碎裂跟重組,這對明志科大的通識教育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學校帶著學生認識產業的發展與演變,思考產業對社會的重要性為何,以及很重要的,在產業的發展與變遷下,身處其中的人,也就是勞工,又面臨了什麼樣的處境?如何支持新北幾十萬的國際勞工,如何支持新住民家庭還有新二代的小朋友,便成為學生認識所處的場域和整個社會非常重要的議題。

蒲彥光老師帶領課程同學與鄰近小學生,紀錄新莊老順香餅舖百年工藝(照片由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提供)
安靜下來,成為更好的人
除了與社會責任結合外,明志科大通識教育的另一特色是成立「正念靜觀中心」,推廣相關課程與理念,目的在於回到初衷,希望學生可以成為更好的人。蒲彥光說:「古人說『定、靜、安、慮、得』,一個能夠安靜下來的人才有自主性和自由,所以我們很希望帶著學生們找到一種可以幫助他們身心安定、幫助他們安靜下來的技術」。學生們開始接觸正念靜觀課程時並不太習慣,但慢慢地就發現正念靜觀不但可以幫助他們在疲憊的時候好好休息,還可以幫助他們在讀書工作時更為專注。
如果以全面的觀點來看「社會責任」與「正念靜觀」兩大面向,蒲彥光說:「我們有一個口號叫『內聖外王』,如果 USR 是外王,指的是對外服務,了解自己的專業可以對其他人 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那內聖的部分,就是要安靜下來、認識自己,唯有認識自己,才能夠解決自己根本的問題,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以蒲彥光的觀點來看,專業課程的老師可以給予更多就業和經濟上面的引導,但是通識的老師,如果可以陪學生走一段路,或者給予一些價值觀的交換、對談,讓學生擴大他們的求學視野與生命體驗,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透過通識教育的課程,帶領學生認識自己、認識身邊的社會與環境、認識他人,「先成為一個人,而後成為一個公民,為其他人負責,最後再談我們的專業,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理想的、對大學生的三個層次的栽培」。
(採訪撰文/劉欣韋)

通識課程─正念單元(照片由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