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該是什麼樣貌?以臺灣師範大學(以下稱臺師大)為例,臺師大對「通識教育」的定位與想像,聚焦在「博雅與跨域」、「通識與專業的支持」兩大理念。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鄭怡庭表示,「博雅與跨域」是指從過往的通識概念出發(博雅),但更強調跨域的融入,因為單一學科知識已經不足以應付未來的挑戰,所以一定要加上跨域,才能把博雅拉得更寬更廣,更能夠回應當下與未來的需求;在「通識與專業的支持」上,則是要弭平過往通識與專業分流,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很少互動或彼此支援的情形,加強通識跟專業之間的連結,確立通識教育在高教的定位。
成果專區
【優良實務學校】由共同教育委員會統籌開課:臺師大為通識課把關
2024-10-08
《老狐狸》蕭雅全導演座談(照片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提供)
立足戰略高度,拉回通識開課權
臺師大在通識教育改革、理念推動的過程中,很重要的核心,便是將通識課程的開課權拉回教務處下的共同教育委員會,由共同教育委員會統籌「共同教育課程」。課程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基本能力課程,一類是通識課程,包括博雅課程、跨域探索、自主學習。而這兩大類課程設計,目前是以「素養導向」為主,來設計課程內容,不再是過往以能力檢視為目的來設計課程,而更強調知識的應用、以及如何回應現況。
鄭怡庭提到,過往這些共同教育課程都是個別開課,彼此不銜接、也不一定有關聯,但是臺師大經過共同教育委員會的改革,將開課權收回,則可以讓共同教育委員會下的所有通識課程,在課程設計、教師安排上,都能夠從「博雅與跨域」、「通識與專業支持」的視角去規劃與執行,也就是學校可以站在一個戰略高度,從基本理念開始去思考,全校這麼多不同系所的學生,需要哪些共同的東西、哪些不同的東西?然後在這樣的需求與理念下,規劃出具有通識精神的共同課程。
例如,以前大一國文是由個別老師自行決定課程教學內容,例如文本閱讀、情意賞析等,但在共同教育委員會下的「共同國文」,則是從回應學生需求的角度出發,重視思辨與表達,規劃強調「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國文課,而這樣的課程,就不會是國文系博士、國文系畢業生才能教,師資的來源可以更廣且更有彈性(例如哲學系、傳播學院老師也可以),對學生在應用面的影響也更大;又或者,共同教育委員會下規劃的「共同英文」,可以針對不同學院,設計更貼合各學院專業內容的英文課程。
通識教育講座—科普文章導讀(照片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提供)
科技與自主是未來趨勢
在上述的「基本能力課程」外,通識課程規劃了「博雅課程」、「跨域探索」、「自主學習」三大類課程,其中,臺師大自 108 學年開始,於博雅課程中新增了「邏輯運算」領域,之所以有此轉變,當然是看到未來的趨勢,無論就讀任何科系,資訊絕對是必備的基本素養,通識中心因此針對不同專業開設了跨領域課程,例如「藝術創作與程式設計」、「數位敘事與學習」、「試算表與商務資料分析」等。從數據來看,光是 112 學年的上學期,邏輯運算領域就開了 33 門課,而下學期則開了 29 門課,全校學生目前程式課的修習比例已達 70% ,可見通識課程對於素養的重視、應用能力培育以及「博雅與跨域」概念的推動,是十分成功的。
鄭怡庭認為,「自主學習課程」是目前推動「通識與專業支持」的主要項目之一。自主學習課程鼓勵學生從各自的專業出發,如果在學習中碰到與專業相關、但是系所沒有開設的內容,就可以將這個學習的項目落實成完整的學習大綱,提案到通識中心,申請「專題探究」,經通識中心審核通過後,就可以按照規劃內容自主學習;有初步學習動機與想法,但還不知道如何完善學習大綱的學生也可以提出申請,由通識中心的專業教師群協助學生「自主探究」,也就是以師生共構課程的方式,協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的課程。
社會議題探討—誰是無家者(照片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提供)
持續強化師生通識學習動能
接下來,現階段臺師大通識改革的重點,一是持續推動、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動能,另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則是找到更多合適的老師來開設通識課,「我們要怎麼樣讓更多有教學熱忱的老師,來開通識課?我覺得,老師要能夠把通識課教好,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比方說你教文學、教電影,你怎麼把一個體育系的學生,你怎麼把一個資工系,平常沒有在看電影的、或是不把電影當一回事的學生,教成一個有深度的觀眾,這是非常困難,很需要熱忱的一件事。 」
目前臺師大的通識課程,不像以前一樣由老師自行申請開課,而是經由通識中心邀請開課,目的是把關通識課程的品質,希望讓每一堂通識課程都可以找到最合適、最有熱忱的老師來教,鄭怡庭相信,只要老師教得夠好,通識課程一定可以重新彰顯出它的重要性,而且,「畢竟我們是師大,我會希望學生在看到老師對教學的熱忱、對教學的投入後,未來投入教育時,也可以有一樣的熱忱。」
(採訪撰文/劉欣韋)
《日子》蔡明亮導演座談(照片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