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等教育面臨人工智慧(AI)發展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我想分享一個不同的視角:通識課程的A&I。這A&I並非直接指涉人工智慧,而是我對通識教育本質的思考—五個A和五個I,代表通識教育的核心精神與目標。
成果專區
通識課程的A&I

2025-03-27

通識課程的本質:貫串與跨度
優質的通識課程應具備什麼特質?朱敬一院士在2008年提出「融通與貫串」,2025年又提出「Spanning」(擴張或跨度)的概念。中正大學黃俊儒教授在2022年的「全國通識教育主管會議」中,以「無通不深耕──從臺灣高教革新看通識」為主題,便運用「貫串」這個概念,將通識課程分為四類:A類低貫串低跨域的系所專業課程、B類低跨域高貫串較偏院通識的課程、C類低貫串高跨域較淺化的通識課程,以及D類高貫串高跨域的理想通識課程,B、D兩類課程的均衡調配,是理想大學所應提供的通識課程配置。我在2023年於清華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上,提出「通識八字」—「通達、識變、理博、雅思」則與朱敬一院士所提的Spanning概念相通,代表通識教育的四個核心面向:空間展度(通達)、時間維度(識變)、跨域廣度(理博)和探索深度(雅思),不論是「貫串」還是Spanning都強調通識教育應該具備廣度與深度的融合。優質的通識課程應具備什麼特質?朱敬一院士在2008年提出「融通與貫串」,2025年又提出「Spanning」(擴張或跨度)的概念。中正大學黃俊儒教授在2022年的「全國通識教育主管會議」中,以「無通不深耕──從臺灣高教革新看通識」為主題,便運用「貫串」這個概念,將通識課程分為四類:A類低貫串低跨域的系所專業課程、B類低跨域高貫串較偏院通識的課程、C類低貫串高跨域較淺化的通識課程,以及D類高貫串高跨域的理想通識課程,B、D兩類課程的均衡調配,是理想大學所應提供的通識課程配置。我在2023年於清華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上,提出「通識八字」—「通達、識變、理博、雅思」則與朱敬一院士所提的Spanning概念相通,代表通識教育的四個核心面向:空間展度(通達)、時間維度(識變)、跨域廣度(理博)和探索深度(雅思),不論是「貫串」還是Spanning都強調通識教育應該具備廣度與深度的融合。
通識教育的五個A與五個I
基於上述理解,我提出通識教育的五個A和五個I作為核心概念。五個A代表通識教育的階段和目標:「Appeal(訴求)」是明確提出課程主題訴求,展現其價值;「Aspire(渴望)」是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習動機;「Articulate(連結)」是幫助學生連結不同領域知識;「Aware(感悟)」是引導學生對學科本質產生深刻感悟;「Appreciate(欣賞)」是培養學生欣賞課程內容的能力
五個I則代表教師的角色和策略:「Invite(邀約)」是邀請學生參與學習,創造友善環境;「Inquire(探究)」是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問題;「Instruct(指引)」是提供必要的知識指引和方向;「Impact(影響)」是對學生產生深刻持久的影響;「Inspire(激發)」是激發學生未來持續發展的動力。
這些元素組成完整的通識課程歷程:始於訴求與邀請,促進探究與連結,通過教導產生影響,引導感悟與欣賞,最終激發持續發展。這一歷程最終可達到「Achieve Immeasurability」—讓學生達到無法用標準化方式衡量但能自行持續成長的境界。

貫串式通識課程的實踐
如何將這些A與I的概念應用於課程設計?我想分享幾個轉化傳統課程的例子。「科學史」可改為「文化中的科學」,強調科學與文化脈絡的關聯,讓學生理解科學作為文化現象的特質,不再是孤立的知識體系,而是深植於人類文明進程中的文化現象。「綠色能源科技」可改為「綠色經濟與環境友善」,我曾在校務會議上反對為安置風力發電機而砍伐校園樹木的提議,正是基於環境友善的整合性思考。「人工智慧概論」可發展為「人工智慧與人文倫理」,關注AI對社會結構、人際關係和人文價值的衝擊。這些課程轉化體現了通識教育的「連結」、「感悟」和「影響」理念,幫助學生建立跨域視角,理解知識在更廣闊脈絡中的意義。
AI工具與通識教育
面對AI技術發展,我曾請教ChatGPT和Gemini關於它們在通識教育中的應用,它們提出了課程設計輔助、教材生成和評量等功能。我也嘗試讓AI設計「綠色經濟與環境友善」課程,它確實提供了完整架構,但也顯示出局限—例如推薦了不存在的書籍《全球視野下的科學史》,這種「AI幻覺」提醒我們使用AI時需保持批判思維。
在教學實踐中,我比較了學生與AI創作的科學小說,發現學生作品在歷史真實性、知識融合和情感表達上往往優於AI生成內容。這種比較幫助學生認識到,雖然AI功能強大,但在創意與細節方面仍有明顯限制,這正是通識教育中「感悟」過程的體現。
通識教育在AI時代的價值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溫怡玲執行長曾指出,在AI迅速發展的時代,真正珍貴的是那些無法被AI取代的人類特質—深度思考能力、創造力、同理心和對生命意義的思索。有趣的是,當我詢問AI自身無法替代通識教育做什麼時,它提到了創意思考、原創思維、道德感、人情理解和文化深度理解。這些恰恰是通識教育致力培養的核心能力,也是在AI技術普及時代更加珍貴的人類特質。
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通識教育的使命不是教授AI技術本身,而是培養那些AI難以替代的人類特質與能力。通過訴求、渴望、連結、感悟、欣賞和邀約、探究、指引、影響、激發的教育過程,通識教育能在科技與人文的交會處為學生創造真正的價值,幫助他們在變化迅速的世界中找到方向和意義。
這才是通識課程的A&I真正內涵:超越人工智慧的表面功能,培養具備深度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和人文關懷的全人教育。未來的優質通識課程不是知識的簡單堆砌或學分的被動獲取,而是透過這些A&I的教育歷程,幫助學生在技術與人文之間尋找平衡,在知識與智慧之間構建橋樑,最終成為能夠適應社會變化、具備終身學習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