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顧問室於 2003 年實施「大學通識教育評鑑先導計畫」以來,2004 年則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自 100 學年起,教育部委託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實施「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要求所有一般大學都必須接受評鑑。財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於 106 年度起進一步規劃「大專校院教學品保服
務計畫」。這些評鑑活動從各個方面提升了通識教育的品質。《博觀通識:國立研究型大學》記錄各校豐富的經驗與特色成果,對於提升通識教育的品質與影響力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歸納這些大學的經驗,從其傳承與創新的歷程,看到通識多元展現,可以得出以下心得:1. 強化跨領域學習。2. 推動自主學習。3. 創新教學模式。4. 增
強國際化教育。5. 結合社會實踐。以下回饋我個人的閱讀心得:
(一)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的通識教育歷程可說是提供了一個觀察臺灣通識教育發展的完整視野。在 1981 至 1996 年的啟蒙期,前校長虞兆中提倡通才教育理念,致力於讓大學教育回歸到人本精神,之後該校相繼成立了「共同教育委員會」和「通識教育課程規劃委員會」,為通識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進入 1997 至 2010 年的成立期,啟動了「臺大通識教育四年提昇計畫」,在課程設置上明確界定了四大核心領域,確立了通識課程架構。在 2011 至 2018 年的深耕期,學校聚焦於提升通識課程的內涵與質量,推出了創新教學模式,並實施教學助理制度,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效。自 2019 年至今的新變期,面對全球化與數位化的雙重挑戰,加強了雙語教育與數
位素養教育,並積極推動跨領域的通識教育課程,以培養學生在多元文化和技術快速發展環境中所需的關鍵能力。這段歷程不僅反映了通識教育的演進,也展示了其在不同時期對教育理念的響應與創新。
臺大也展現出多項通識教育方面的特色成果,積極實施多元化與跨領域課程,覆蓋八大領域,有效促進人文與科技間的深度對話。在創新教學模式方面,學校推行了「深碗課程」和「翻轉教室」,這些方法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動,並顯著提升了學習效果。
在自主學習的措施上,該校特別鼓勵學生依據自身的興趣來設計和開設通識課程,透過「自主提案通識課程」,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課程的創建過程,這不僅增加了學習的動機,也深化了學習的體驗。在國際化和數位素養方面,臺大增加了雙語教育和數位素養課程的比例,以提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和數位技能。此外,學校還推動了
「數位開放平臺」和「教學資源平臺」,促進了高等教育資源的共享,這些努力使臺大的通識教育不僅限於校內,也擴展到全球教育網絡中。
(二) 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相當重視通識教育,前校長梅貽琦所提出:「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之觀點,影響甚遠。清大的通識教育發展可劃分為五個階段:探索期(1980-1989),為通識教育奠定了初步基礎;發展期(1990-2000),見證了通識教育課程和教學架構的初步形成;改革期(2001-2009),進一步深化和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穩健期(2010-2020),則著重於鞏固已有成果並持續優化;精進期(2020 至今),則致力於進行創新與完善,不斷更新教學策略和內容以適應時代變遷。該校通識教育的成就,曾榮獲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授予「通識教育典範學校」的肯定。在師資遴選與聘用方面,學校特別鼓勵專業系所教師進行合聘,這一策略顯著增進了師資團隊的專業多元性,從而豐富了通識教育的課程內容。在通識課程的開設上,該校積極推動「自主學習課程」計畫,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設計課程,並嚴格把關這些課程的品質。此外,清大定期舉辦豐富的通識活動,擴展了學生的視野,也營造了一個充滿活力與博雅精神的優質環境。
(三) 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的通識教育發展經歷了四個重要階段:奠基期、發展期、精進期與創新期。該校在推動通識教育上呈現顯著的成果,包括在 2004 年獲得教育部「七所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評鑑」高度肯定,以及 2019 年被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授予「通識教育典範學校」的殊榮。此外,該校設立了「西灣學院」,其編制為:基礎教育中心、博雅教育中心、運動與健康學習中心、服務學習教育中心、全英語卓越教學中心、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社會創新研究所。這些單位支持了學校通識教育的深化和創新。在創新課程方面,注重推動議題導向的課程,關注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致力於提升學生的社會意識和公民責任感。
(四)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合併後,致力於博雅教育,強調「全人教育」理念及「跨領域」的學習。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四位一體的培育模式」,涵蓋專業教育、通識教育、研習教育和社群教育四大面向,以培養具備寬廣視野和核心能力的 π 型人才。其結合專業硬實力與博雅軟實力,培養學生具備各種多樣性能力。透過「研習教育」和
「社群教育」,強化做中學與學以致用,鼓勵學生組織自發性學習社群,參與多元跨域社群經營。這些策略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也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參與和實際操作能力。
(五)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的通識教育理念深受美國文理學院的啟發,前校長劉兆漢將通識教育列為學校發展的三大主軸之一。該校曾參與教育部「以通識教育為核心的全校課程革新計畫」,進行全面性通識教育改革,獲得「全國通識教育領航學校」的殊榮。通識教育的特色成果體現在幾個面向,包括:設定具體教學精進的七大策略目標,並推動了多項跨領域學分學程,如「人工智慧跨域應用」、「跨領域社會參與」、「敘事與數位實踐」、「國際事務」及「法律與政治」等,這些學程培養了學生跨領域以及問題解決的能力。為落實學生自主學習,中央大學實施「自主學習微課程」,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制定學習計畫,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主學習機會。此外,為強化國際教育,學校亦增設了全英語授課的通識課程,提供國際學習資源,拓廣學生的全球視野。
(六) 國立政治大學
國立政治大學對通識教育的定位非常明確,將其視為培養博雅、通才與全人的重要基石。在創新教學上,政大特別實施了創新的「2+1」教學模式,該模式包括兩小時的教師授課加上一小時由教學助理帶領的討論課。這一模式不僅促進了學生間的互動,而且顯著增強了他們的批判思考和溝通表達能力。政大在自主學習上,實施制度化,分別實施開課型自主學習課程制度和認證型自主學習制度,並鼓勵學生參加海外實習或海外志工計畫等。此外,在跨域實作通識課程上,該校結合大學社會責任(USR)辦公室,開設地方創生通識課程,強化學生公民實踐能力,輔以地方學個案分析等學習內容。面對 AI 科技挑戰,學校將資訊領域列為必修通識領域,以提升學生的數位資訊能力。
(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將通識教育核心價值定位於「誠正勤樸」,並強調「廣博雅致,師大大師」的教育理念。該校通識教育的特色和策略體現在四大方面:1. 主體性:以學生為教育主體,開設「大學入門」通識課程。2. 深度性:通識課程注重學術承載度,實施創新教學補助計畫及優良通識課程教師獎勵。3. 多元性:提供多樣化課程,鼓勵全英語授課並增加跨領域課程等。4. 整合性:積極發展人文、藝術與科學整合的課程等。此外,師大也推行自主學習課程,鼓勵學生利用 MOOCs 等線上學習資源自我提升,並透過教師指導和專題講座提供必要的相關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