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1學年度起,經由108課綱所培育的高中畢業生開始進入大學就讀,有鑑於108課綱所強調的「素養導向」和「終身學習」等概念,與大學通識教育所重視的全人發展、跨領域、社會實踐與終身學習等教育目標,具有高度對應性。善用此課程革新的轉變,落實大學生在通識教育學習的銜接和深化,此為大學校院通識教育精進的重要契機!
成果專區
通識教育教師增能培力主題論壇|108課綱素養與通識教育
2023-03-08
分項計畫:分項2-1:通識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培力
在本次的研習活動中,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淑敏教授在訪問了13位相關領域專家後,綜整了專家們的意見與觀點;針對學生的期待、通識教育持續被關注(或壓迫)的知識結構因素、通識教育學習架構的進路、跨領域的浮現和界定、通識教育和108課綱的銜接的作法與範例等議題,進行了廣泛的分享與探討。
通識教育和108課綱的銜接為什麼不容易?
為什麼108課綱精神之實踐使中小學有相當大的改革,在大學端的高等教育卻鮮少對108課綱有積極的回應?高等教育是基本教育的延續,也是大多數學生的最後一個教育生涯階段。108課綱的實踐和成果,高等教育端的延續和累積,是國家教育轉型成功的關鍵所在!
但是,兩個階段的課程政策屬性差異甚大,108課綱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有指導性與強制性的作用,然而,高等教育則具有自身的專業性與獨立性,並且,各校與各院系所對各自課程常有其獨立之特性。因此,導致兩者銜接不易。
有哪些大專校院已經展開了通識與108課綱的銜接?
長庚大學以「公民與社會探究」領域核心課程設計準則,與108課綱進行連結;文藻外語大學發展高度跨域協作的科目群,並透過課程單科操作與多科協作導入核心素養;逢甲大學則以微學分課程的設計,讓學生以更加精實的節奏,對焦實際應用的知能。
通識教育實踐沒有一套標準答案,需要各校因地制宜進行課程設計
通識教育的具體實踐,必然涉及許多現實條件的考慮,如學校屬性、師資資源、學生背景、地理環境等因素。因此,各校實施通識教育時,必須因地制宜,設計符合本身條件的課程架構,不應勉強套用同一種課程規劃模式。我們期待在持續地摸索與調整之後,臺灣的通識教育能呈現百花齊放的榮景。
(以上僅針對論壇內容進行部分分享,完整內容請實際參與研習活動)
感謝所有參與本次論壇活動的老師/夥伴們;特別感謝共13位專家學者接受本計畫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