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由韓國教養教育學會(KAGEDU)、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分項3-3計畫共同辦理「2022國際博雅教育論壇:邁向東亞博雅教育共同體」的圓桌論壇,邀請臺灣國立臺灣大學莊榮輝名譽教授、東海大學王崇名教授;日本大阪公立大學飯吉弘子教授、日本同志社大學山田礼子教授;中國北京理工大學龐海芍教授、中國首都師範大學王曉陽教授;韓國大邱天主教大學林善愛教授、韓國亞洲大學洪聖基名譽教授等共同參與。
成果專區
2022 International Forum on Liberal Education:Towards a Liberal Education Community in East Asia | 圓桌論壇
2023-04-03
圓桌論壇
由韓國延世大學洪錫敏教授擔任主持人,他提出兩大問題供與談人思考與討論。
問題一:有關通識教育實施整合教育,為何通識教育要一直整合?為何總是由通識教育單位進行整合?整合的範疇、內容為何?
問題二:有關教師的準備,即教師有無能力整合教學?因為從沒有接受過整合的訓練,所以要做那些準備?何時能實施整合教育?
各國教授提出各種觀點,簡述如下。
日本山田礼子教授從大學層面說明,21世紀通識趨勢與課題,例如日本在理工、法學、商學、文學、社會學開設性別相關通識,從不同學科了解與學習性別問題,這是日本嘗試整合的方式。
中國王曉陽教授指出Weber的社會現代化,專業菁英化教育終究會統治宰制通識教育,代替博雅教學,所以大學通識教育邊緣化。所以可就通識教育的目的該如何整合、怎麼整合?不論從知識論、方法論,最重要的是通識教育的哲學,如中國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整合到什麼?什麼是大學?師生能否整合?現代日益分裂化,大學整合很重要,尤其在師生關係的整合、創造知識的觀點上整合。
臺灣王崇名教授強調人與人之間連結。東海大學博雅學院重視老師與同學的關係,所以採取小班教學,例如世界公民日的課堂,各有文科與理科的教師,針對假新聞、新科技、疫情等世界相關議題進行高密度討論。老師也要更新知能,如東海大學每3週文理科的老師們會一起共學,老師需具有德行和謙卑的態度,同時要具備充足的知識。
日本飯吉弘子教授說明如何去定義通識就會產生差異。而讓大學生利用4年時間擴大視野和態度,可作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如何平衡之參考。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為了誰做通識教育?由誰提供教學?如何教學?教學重點在那?以什麼方式進行教育?教師有無相關能力與接受培訓?需要將今天討論和內容稍加整理。隨著時代已變,不應單純從企業角度去思考教育的目的,而是提高學生的生活品質、獲得寶貴的經驗,並且不只了解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而有整合、連結各方面知識的認識。
臺灣莊榮輝教授提到為什麼要整合?以其專業為例,莊教授是生物化學家,在200年前並沒有這個行業,現在卻能整合、跨領域、產生新行業-生物化學。莊教授認為通識教師的重要責任在於啟蒙學生,他表示其在啟蒙學生強調五個開,開眼、開心、開腦、開口、開寫。他也鼓勵大一接受通識教育,從生物學角度,15-22歲年齡的學生最容易受影響、定型,要在此階段為他們留下重要的經驗,並指出臺灣使用通識兩個字很適合,因為「通」有整合、go through之意,有整合就會通,進而能認「識」很多事情。
最後,韓國教養教育學會林善愛理事長提出創立合作平台可改變學校和教師的作法,作為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