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4:從資訊科技到AI素養:塑造未來公民的關鍵能力
演講人:國立政治大學 資訊科學系 廖峻鋒副教授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產業結構與教育體系正面臨深刻的變革。
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的廖峻鋒副教授在此次「AI素養 × 數位教學新篇章」的交流會中,從大學推動資訊科技素養教學的角度,探討了AI對教育產生的衝擊,教師與學生分別在此科技浪潮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作為「未來公民」所不可或缺的「資訊科技與人工智慧素養」應包含的哪些要素?此次演講深入剖析了當前AI時代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並針對教育應如何調整策略以培養未來人才提出了具體見解。
產業變革與未來職場技能的新趨勢
講座一開始廖老師即指出,近期美國及全球科技業大規模裁員事件,凸顯了產業數位轉型與經營策略調整的壓力。據觀察,再這一波裁員潮中,比起專業能力,「軟實力」反而成為關鍵,包括自學能力、跨域融通能力等等,知識技能不再是唯一的條件,人既合作也相當重要。
過去的專業分工與硬技能已無法滿足未來複雜多變的工作環境,跨領域知識整合及快速適應新工具的能力愈發重要,此外,溝通協作、問題解決、時間管理等軟技也能成為企業選才的關鍵指標。面對快速變動的產業環境,個人必須不斷提升自我價值,才能維持職場競爭力,而社會與教育體系更須根據產業環境及早調整教學模式,提供更完善的支持與培育方案。
AI在教育中的風險與倫理挑戰
面對生成式AI在教育與工作中的普及,廖老師強調資訊素養教育的重要性。AI素養不只是學會操作,而是應該具備「理解科技邏輯、判斷結果品質,以及反思倫理風險」的能力。他進一步指出,未來的公民社會中,即使不從事技術開發,也勢必會與AI共同工作。
廖老師將運用AI的方式分為兩類:
享受式:仰賴AI進行知識或內容產出,使用者處於被動接受的角色
主導式:使用者作為主導者,AI是加分工具或能力放大器
主導式是較為理想的AI運用模式,使用者自身必須有一定的基礎能力,以免成為AI搬運工。同時,廖老師也舉了賓州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指出使用AI的風險,恐讓學生的學習表現與訊息連結、處理能力下降。
此外,廖老師也指出學術與職場中對AI生成內容的審查、倫理問題仍有待討論,AI生成的內容也可能影響創意與多樣性,存在限制創造力的潛在風險。
AI教育實務與學習策略
在教學策略方面,廖老師分享,適當引導學生使用AI輔助學習,可提升整體表現。與其完全禁止,不如透過結構化設計協助學生發展「使用AI的能力」。例如,在程式教學中,可依學生能力劃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無撰寫程式能力,只能下指令給AI
第二階段:理解AI撰寫的內容,但無修改程式的能力
第三階段:理解AI撰寫的內容,且則能針對AI生成的程式碼進行優化與修正。
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步驟有助於學生逐步建立自主學習與程式思維,讓AI素養與專業能力都能同時進步。
後AI時代的建議與展望
講座的最後,廖老師指出,AI時代的教育轉型需要政策制定者、學校、教師及產業界的共同努力。必須建構完善的素養教育架構,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持續推動跨領域與軟實力培育。
此外,廖老師也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AI是為了讓人有時間思考更有價值的事物,而非讓人停止思考」,他鼓勵教師與學生保持學習熱忱與自主更新技能,以因應不斷變化的工作與生活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培育出具備全球競爭力與人文關懷的未來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