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2:AI世代下資訊通識教育的反思與創新
演講人:國立政治大學 資訊科學系 邱淑怡助理教授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迅速演進,生成式AI工具如ChatGPT、Copilot、Codex等,正在深刻改變我們的學習與工作方式。面對這股浪潮,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邱淑怡助理教授在「資訊科技跨域教學經驗交流會」中分享了自身在教學現場的觀察與思考,資訊通識教育不再只是傳授基本的電腦操作或單一程式語言技能,而應該重新定位為培養「思辨力、判讀力與科技協作力」的課程。
AI是工具還是夥伴?資訊通識入門的雙面刃
演講開始時,邱老師首先釐清通識教育的意義,即試圖把人共「通」的處境與相關的知「識」結合起來,而面對AI工具與資訊通識教育的結合,授課的模式肯定會有所改變。生成式AI能以自然語言協助解釋抽象概念,幫助初學者更快掌握知識架構、提升自信與學習動機。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邱老師在授課經驗中觀察到部分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會完全依賴AI生成結果,缺乏對錯誤結果的警覺與基本除錯能力。
為此,她設計課堂活動讓學生輸入相同的問題至ChatGPT ,並以小組討論方式比對、判斷生成內容的正確性與潛在誤導,透過實作與對話來培養學生的資訊判讀力與批判性思維。
改變教學設計:從「教語法」到「教統整力」
對教師而言,AI也帶來挑戰與轉機。邱老師指出,生成式AI可協助教師設計跨領域課程,例如將程式語言與藝術、社會議題、資料視覺化等結合,讓學生以更有意義的方式接觸科技工具,推動問題導向學習(PBL)的實踐。然而,她也坦言,這樣的設計模式需投入更多備課時間與跨域知識整合,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專業認同形成不小壓力。
她進一步反思,生成式AI的加入,不是讓老師被取代,而是提醒老師們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教師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而是引導學生與科技共同學習的設計者與支持者。
AI是「隱形組員」:專題實作中的人機協作實例
邱老師以資訊通識課程的小組報告為例,有學生選擇獨立完成報告,也有學生是三四個人一組,然而組別人數其實不只是表面的數字,實際上GPT是他們的「隱形組員」,與其密切協作完成各階段任務。從模組安裝、問題定義、debug討論,到最後的程式碼優化,GPT始終參與其中,成為真正的學習夥伴。這種人機合作的模式,已成為未來資訊學習不可忽視的新趨勢。此外,學生也近一步反思AI在未來就業的角色,課堂不只是學習如何寫程式,而是怎麼表達自己的成果,怎麼整合AI提供的協助,形成有效的團隊互助。
教師與AI共學
邱老師強調,與其將AI視為競爭對手,不如視為教學進化的契機。「AI其實就是我的教學夥伴,我不能忽視它,更應該學會如何與它協作,把它納入我們的課堂」。
她最後引用學者觀點指出:GPT 不會教學生如何評估自己,這正是老師的責任。她認為教師的角色應轉向引導與輔助,幫助學生在使用強大工具的同時,發展邏輯思考、自我檢核與問題解決能力。也唯有如此,資訊通識教育才能在AI世代中持續發揮影響力,培養學生的數位素養與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