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AI共學:如何在資訊時代鍛鍊覺察力? / 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 江玥慧助理教授
在生成式AI快速發展、資訊爆炸的時代中,學生不僅要學會使用AI,更需要培養「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能力。在本次演講中,江玥慧老師分享了融合資訊科技與生命教育的通識教學實踐,展現如何在AI共學環境下,引導學生不只是「會用AI」,更能「知道自己為什麼用、怎麼用」,進而成為具備自我覺察能力與批判思維的行動者。
自我覺察與互動共好
江老師強調,學習不該只停留在操作層面,更應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理解需求,並在與科技互動中保持主體性。此外,資訊素養的核心是自我覺察,透過提問與反思,學生不僅能看見自己的想法與選擇,也能理解他人、回應社會,實踐「自發、互動、共好」的教育精神。
課程設計與實作
在通識課程〈生活中的人工智慧〉中,江老師結合AI知識與生命教育,以素養導向方式進行教學。針對學生普遍對AI感到陌生與焦慮的狀況,她以生活化案例解說概念,降低科技門檻,並強調AI的基本原理,以避免學生將AI擬人化,產生過度依賴或恐懼。在課程中,學生實際操作ChatGPT與NotebookLM等工具,進行功能比較與使用體驗。江老師透過「三階段專題實作」——主題擬定、進度報告、成果發表,引導學生運用AI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培養應用能力與批判性思考。
- 其中特別設計兩項覺察練習:
- 練習知道自己什麼不知道:學生從閱讀中找出不理解之處,透過ChatGPT進行查詢與追問,訓練資訊理解與反思能力。
- 依據需求選擇適合工具:學生參考「需要、想要、能要、該要」原則,評估是否升級使用付費版AI工具,進行多面向考量與自主選擇。
角色定位
在課程設計中,學生、老師及ChatGPT各司其職: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需主動探索與反思;教師則負責設計學習經驗、撰寫與測試Prompt,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而AI工具如ChatGPT,則成為學習過程中的夥伴與助力,協助知識取得與觀念釐清。透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在使用AI的同時,也在練習對工具進行功能測試、資訊評估與需求判斷,從中發展出與AI科技「共學共好」的能力。
結語
在AI快速進展的時代,教育更需強調人類的主體性與自我覺察。唯有認識自己、理解選擇,學生才能與AI共學共成,發展出真正有意識的使用能力。AI應是輔助學習的夥伴,而非取代思考的主體,唯有如此,科技才能成為助力,而非任其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