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訊科技到AI素養:塑造未來公民的關鍵能力/政治大學 資訊科學系 廖峻鋒副教授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快速演進,「數位落差」正加速演變為「AI落差」,未來公民所需具備的核心能力也逐步從傳統的「知識與技能」,轉向更全面的AI素養。政大資科系廖峻鋒老師於3月22日出席「資訊科技跨域教學經驗交流會」,以「從資訊科技到AI素養:塑造未來公民的關鍵能力」為題,針對AI時代下的教育轉型與素養培育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AI對教育與社會的衝擊
廖老師開場揭示當前社會正從「數位落差」轉向「AI落差」,其中援引簡立峰博士的觀點:「未來的一切,80分才算及格,問對問題,比解題更關鍵」,強調在AI時代,問題意識比解題能力更為重要。
透過本次講座分析了生成式AI對教育的多重影響。一方面,AI能大規模、低成本地解決許多教育難題,如針對學生需求提供客製化教材;另一方面,它也帶來了潛在風險,易導致學生缺乏實質學習、資料隱私安全問題、演算法偏見等。美國教育部的研究指出,即便使用AI輔助學習,也未必能超越傳統實體教學的成效。
AI素養的核心內涵
為了因應 AI 所帶來的衝擊,廖老師介紹了Georgia Tech團隊所發展的 AI 素養框架,該框架從五個構面闡述AI素養:
- 認識AI本質:能辨別技術背後是否有AI支援、理解智能本質與條件、從跨學科角度看待AI
- 了解AI能力:辨別AI的優缺點、理解AI適用場景
- 掌握AI原理:理解資料表徵、特徵提取、決策機制與機器學習流程
- 思考AI應用界限:關注倫理議題、偏見、多元性、法律與著作權問題
- 認識人與AI關係:了解AI是透過程式實作的系統
他強調當前學校的AI通識課程多著重技術面(How),較少從公民素養角度討論概念面(What and Why),這17項素養可作為AI通識規劃的重要參考!
AI時代的未來公民
除了應具備的AI素養之外,廖老師亦介紹國際教育科技協會(ISTE)2024年所提出的教育基準中,關於未來學生所應具有的能力,說明AI時代的學生應具備七大特質:
- 賦能學習者:能利用科技主動學習、建立個人化學習網絡
- 運算思維者:具備問題形成、拆解與描述模型的能力
- 知識建構者:能評估數位資料的精確性與相關性
- 創新設計者:將科技注入設計過程,創造性解決問題
- 創意傳播者:能利用不同工具與平台有效溝通想法
- 數位公民:理解數位社群中的責任與機會
- 全球協作者:開放心態與他人合作解決挑戰
在面對初階白領工作被 AI 取代的趨勢,未來公民需培養「架構、佈局、思維、願景」等高階能力,包括拆解問題、描述需求、品評鑑賞與指導改善的能力。
大學資訊科技素養的重點方向
針對大學教育,包含四大資訊科技素養的重要面向:
- 多元運算思維(數位思考力):能運用設計思維發現問題、理解AI運作機制、判斷AI提供資訊的正確性
- 量化分析能力(數位評估力):善用工具輔助決策、理解AI系統中的偏見與資料關聯
- 運算表達理解(數位溝通力):能理解程式碼功能、有效與AI溝通
- 軟體創作統合(數位創作力):善用工具解決生活問題、應用基本工程原則
他認為全人教育精神應落實到大學資訊科技素養教學中,提升對人性關懷的覺察力,讓學生在運用資訊科技時考量對自己、他人、社會與自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