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iGER Day 高教最難論壇 - 校長觀點 : 通識被需求了嗎?
什麼是通識?為了談這個問題,莊慧玲校長笑說,自己做了一件全臺灣公民都會做的事情:問Google。
「Google給的答案,其實大部分來自維基百科。」莊慧玲說,從基本定義、通識概念溯源、方法與目標,乃至於通識教育在臺灣推行的歷史,都有解答。
除了問Google,莊慧玲走在時代尖端,她還問了chatGPT:「chatGPT給的答案其實蠻好的,我自己再篩選調整一下,就有蠻符合我心中的答案。」
莊校長的「實驗」,其實正是全臺灣大學生面對各領域學科申論考試時的本能反應。如果網路時代,AI已經能給出論述與知識,那麼大學、大學教授乃至於通識教育,要帶給學生的,是什麼?
-

iGER Day : 由一棵樹,預見一片森林
111年教育部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李蔡彥校長邀集12所大學教授推出「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nitiating GENERAL Education Renaissance,簡稱iGER)通識教育在臺灣推行近40年,教育部為什麼在此時推出這樣的計畫?要解決什麼問題?怎麼做?由計畫團隊在iGER Day 現身說法,分享其行動、成果與反思。
-

iGER Day 實踐建構交流論壇4 : 無課者運動
置身資訊爆炸的年代,人們獲取知識的場域不再侷限於校園、解惑授業不再僅限講台上的老師,搜尋引擎已成24小時不打烊的知識窗口,鍵入關鍵字,各式各樣圖文內容、媒體平台、交流社群與線上課程蜂擁而上……這是一個「無課」也能「自學」的新世代,身為校園裡的教學者,尤其是重視跨領域創新思維的通識教育課,如何善加利用這些資源與工具,為自學新世代提供更豐富的學習經驗?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成果發表會iGER Day規劃「實踐建構──無課者運動」交流論壇,以「我是學生,我不想被別人的知識掌控」、「課程平台如何成為多元學習者的另一盞燈?」為題,邀請課程平台界的老字號與新勢力──國立空中大學與HAHOW好學校,以及參與「我的通識,我來設計」學生工作坊及「Coding 101」大學程式設計競賽的大學生,共同探討新世代的自學實踐。
-

iGER Day 實踐建構交流論壇3 : 重定位
通識教育自1984年起出現在臺灣各大專院校,而負責辦理通識課的單位則依各校辦學需求,除了單位形式有虛有實,師資、經費等資源也有差異。如今,通識教育在臺灣將邁入40年,該是時候重新確認其「定位」──通識中心在高教體制結構中承擔了哪些任務?未來又應以何種形式存在,才能讓資源發揮最大效益?而放眼海外,其他國家的通識教育現況,是否能帶來新的啟發?最重要的,當我們談論「通識」,該如何賦予它一個適切的論述?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成果發表會iGER Day舉辦「實踐建構──重定位」交流論壇,以「從通識教育的國際視野,看新通識的變與不變」、「通識單位的精進自立與他需創造」及「通識教育學院化,你的經驗我想了解」為題,邀請全國各校通識中心資深及核心教師共同交流,分享在行政及教學現場的第一線觀察。
-

「 我的通識.我來設計 」學生工作坊-台北
7月12日至7月13日 二天假淡水MOS安心學院舉辦
-

「 我的通識.我來設計 」學生工作坊-高雄場
4月22日至4月23日 二日假高雄國軍英雄館舉行,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協辦
-

「 我的通識.我來設計 」學生工作坊-台中場
6月3日到6月4日 二日假大葉大學舉辦
-

20230904 iGER 第八次工作會議
風雨無阻假政大創意實驗室以實體會議及視訊會議方式同步進行
-

通識教育教師增能培力主題論壇|什麼是通識教育專業化?
通識教育有其專業性嗎?通識教育專業化又是什麼?在112/2/24、112/3/17、112/4/21由本計畫辦理的三場研習活動中,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淑敏教授綜整了13位專家訪談資料後,偕同大同大學吳志富副校長、勤益科技大學劉柏宏教授和文藻外語大學李雪甄教授,針對「通識教育的專業化與課程規劃如何推動」、「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如何促進彼此理解和相互融通」及「提升通識課程多元化的途徑」等子議題,進行了精采的分享與討論。
-

撰文整理/曾令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