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112學年通識課程開發社群「宗教與療癒」
我們是淡江大學一群熱愛通識的老師,在校園中接觸來自於各科系的學生,享受跨世代的思維激盪,展現求知熱情,成員來自於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的三個學門:「哲學與宗教」學門,「社會分析」學門以及「藝術欣賞與創作」學門,同時也邀集法語系、外交系與建築系的老師,攜手開發跨領域新課程。
延續先前「淡水宗教文化文獻回顧(導讀)及田野考察(走讀)」讀書會,未來,本社群將以淡水宗教文化的豐厚底蘊作為基礎,親臨聖地、聆聽聖樂,收集藝術、心理、政經、建築與宗教的素材,編撰系統化的跨領域知識,體現宗教療癒的力量。
社群召集人:宋鴻燕副教授
社群成員:徐佐銘副教授、劉韋廷助理教授、楊濟鶴理教授、黃奕琳講師、胡延薇講師、鄧玉英講師、韓貴香教授、干詠穎教授、陳慧勻副教授、徐琿輝副教授、張福昌副教授、黃瑞茂教授
-
112學年通識課程開發社群「樂活健康趣」
本社群沿革111學年度教學模板設計之讀書會討論成果,邀請五位不同領域及專長之資深教師,透過社群開發設計「樂活健康趣課程」,預計從四大構面探討如何協助學生建構樂活-永續健康生活模式。
四大構面包括:
(1)解壓心理健康之樂活明心面向
(2)防疫及社區服務之樂活健康面向
(3)防老化防失智之樂活防老面向
(4)食品營養、友善農作之樂活食農面向
另配合技職體系學生實務操作學習特質,修正學生以「淺碟思考」看待生活現象及生命意義之習慣,課程採「理論——實踐合一」,讓學生於實務體驗與社會服務中實踐永續健康之樂活生活模式。
社群召集人:潘麗琪副教授
社群成員:張明蘭助理教授、吳淑鈴講師、白玉玲助理教授、林淑瑗副教授
-
112學年通識讀書與討論會社群『跨域與創新的對談:融入專業的「人生哲學」總整式課程單元的設計與教學』
「人生哲學」課程試圖將與生命有關的不同場域與議題導入課程。我們認為:生命的經營是跨學門的活動;生命要有好的經營,包含經濟、人文、醫學、教育、心理、宗教等不同領域的知識,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們期待藉由跨域的對話以及總整式課程單元的規劃與實行,使修課學生得有機會深化、應證自身所學;使教師能夠檢視學生成果、進行課程調整。因此,我們邀集了不同專長的教師,為「人生哲學」的總整課程單元進行跨域與創新思考。
社群召集人:張勻翔助理教授
社群成員:林湘義副教授、龍 芳助理教授、黃鼎元理教授、劉美惠講師、王授民兼任助理教授、韋展勛兼任助理教授、黃冠潔兼任助理教授
-
112學年通識課程開發社群「生命教育」
本教師社群由元培醫事科技大學裡曾接觸或任教於生死相關課程的教師共同組成。教師個人專長來自教育、中文、歷史、心理,及護理各領域,藉由透過專業社群辦理會議與活動的方式,彼此交流教學經驗、參與研習進修、共同討論備課,進而規劃出具本校特色的生命教育單元教材。
社群運作過程中教師們會將生命教育理念融入開設的課程當中,並朝向未來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而努力。未來如順利開設生命教育課程,本社群教師亦將成為課程種子教師,透過研習及教學觀摩等方式擴散影響力,鼓勵本校各領域教師在專業課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理念。
社群召集人:康瀚文助理教授
社群成員:邵曼珣副教授、宋惠中助理教授、賴哲民講師、施雅玲助理教授
-
112學年通識課程開發社群「有機種植食農教育」
南華大學一直以來致力於推廣有機農業,秉持著環保、永續、生態友善的理念,在校園中成功實踐了不噴農藥的農業及園藝模式。
本次申請「有機食農教育教師社群」,結合過去經驗及有機農業與食農教育專長師資,擬開發「有機種植食農教育」課程,教導學生撰寫「有機食農」環境教育教案,並辦理有機農業課程,邀請各方先進來分享知識,最後,結合本校永續農場場域,示範種植農作並作為食材,教導社群成員及學生如何烹飪永續農場特色料理。
社群召集人:洪耀明教授
社群成員:陳柏青教授、周建明教授、劉瓊美兼任講師、許澤宇副教授、林倫全助理教授、邱靖媛副教授、施慧玲教授
-
112學年通識課程開發社群「生活美學」
美感教育就是在教育活動中,獲取美感經驗,發覺美、探索美、感受美、認識美、實踐美的知能與習慣,此即是素養的能力。本社群期待透過美感教育的落實,使得人的感性、理性與精神性動力,獲得整體和諧的開展,以造就完美人格,進而促進和諧社會之建立。因此本社群以「美感素養與生活美學」為主軸,作為本社群發展方向,透過身體的覺察、自然的覺察、生活的覺察,設計素養導向之相應教案,並能達到「生活美學」課程的正式開課落實。
社群召集人:歐純純副教授
社群成員:張淑芬副教授、杜主民副教授、郭亮吟教授、高政賢助理教授、陳昀昀助理教授、黃淑蓮助理教授、李思漢助理教授、黃詠愷教授、陳欣如兼任講師
-
【優良實務學校】在通識教育裡拓一片桃花源: 臺中科技大學以SDGs融入通識教育課程
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又出一本SDGs專書了。
自2021年以來,臺中科技大學以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校務主軸,便立即將SDGs指標融入通識教育環節,2022年旋即推出首部《SDGs最實用課程設計》,結合議題研究與教育現場實踐方案,成為臺灣第一本專注於談論SDGs教育實踐的書籍。今年,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則推出第二部力作《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台灣實踐案例》,把視野更進一步拓展到企業端,探討臺灣企業在SDGs的實踐案例並化為行動教材,連結起業界與學界力量,目的是讓學生早一步認識業界趨勢,在求學階段提前預備。
臺灣的教育政策與現場其實很早就重視SDGs,但像臺中科技大學這樣直接以SDGs作為校務推動核心,並且全面深植於校必修通識課程、甚至還出版專書,可說極為獨特。
在通識教育推SDGs,臺中科技大學為什麼能推得這麼快速、這麼完整?
-
【優良實務學校】整合盤點再出發: 高雄科技大學通識教育的新轉機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高科大),是由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及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於 2018 年合併而成。從三校整併的一開始,便對通識課程有許多討論。
回憶這段過程,博雅教育中心主任林世凌說,學校在併校初期主要面臨的問題有:三個科技大學本身的通識課程架構不同、通識中心屬性不同、通識學分認定也不相同,如何保留三校的特色等,但正是這些危機促成高科大重新盤點通識課程,打造新風貌的轉機。
高科大一方面在組織上以「共同教育學院」統攝博雅教育(通識課程)、基礎教育(如中文、數學、物理等)、外語教育(英文),一方面透過課程架構,設計了保留三校特色的「核心課程」,同時回應學生需求,提出更多元彈性的自由選修、微學分、微學程等,建構具有高科大特色的通識教育型態。
-
112學年通識課程執行社群「人生哲學」
本社群為延續2023年獲教育部補助之人生哲學教師社群。2023年時我們研究如何將SDGs融入教學之教案研究開發,產出教案共五篇並進行成果展示。
本次教師社群以執行為目標,透過執行優化教案,透過發展專門設計SDGs目標中5及13兩項目標之相關教案,並安排針對AI工具(如Chat GPT)導入人生哲學教案內作為輔助工具之可能性的討論。
社群召集人:黃鼎元助理教授
社群成員:林湘義副教授、吳明峰助理教授、張勻翔助理教授、李晨音助理教授、黃冠潔兼任助理教授、劉美惠兼任講師、李纘德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