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以音為徑:我的教學旅程與未完的樂章
作為一位音樂教育與合唱指揮博士,我在科技大學從事音樂通識教育多年,始終思考著如何將專業音樂能力帶給非音樂科系的學生。我相信,每一堂課都可能是學生在大學的最後一堂課,因此,我時常想著:他們能夠帶走什麼?能夠影響他們一生的,會是什麼?
在這樣的情境設定下,每一堂課既是回顧的鏡頭,也是人生的起點。我將自己的教學理念命名為「從舞台走向課堂,從研究走入人群」,希望透過創造舞台給學生,提供他們自我表達和終身學習的歷程。
-
人文意義如何生成?哲學批判思維 × AI
論壇主持人:甘偵蓉/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論壇引言人:蔡偉鼎/政大哲學系副教授、張智皓/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陳奕融/東吳大學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在生成式AI技術快速發展的浪潮中,大學通識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變革。這不僅是技術工具的更新換代,更是教育理念與方法的深層反思。當AI可以在瞬間生成看似完美的答案時,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受到根本性的質疑。本次論壇邀請了三位具有哲學背景的教師,分享他們在不同教學環境中如何將哲學思維與AI議題結合,探討通識教育在新時代的定位與可能。
-
世變中的大學博雅教育 : 談哈佛通識教育改革
時間:2022 年 12 月 6 日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達賢圖書館羅家倫講堂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現代大學中,始終扮演著銜接「專業知識」與「公共生活」的橋樑角色。它不僅關乎知識的廣度,更在於培養學生能夠在多變的世界裡思考、對話與行動的能力。近年來,全球政治、科技與社會的劇烈變動,使得「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再度成為各國大學反思的核心議題。
本文從包弼德教授的跨文化經驗出發,對歐美通識教育傳統、哈佛制度的演變,以及現行通識教育改革的理念進行梳理與反思。
-
在地知識與通識課程的整合:以地方資源為途徑的深化學習
論壇主持人:陳淑敏/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副主任
論壇引言人:林大森/國立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博雅學部學部長、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在全球化脈絡下,地方知識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25年7月24日舉行的「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以「在地知識與通識課程的整合:以地方資源為途徑的深化學習」為主題,邀集臺北大學、宜蘭大學等多所院校學者,共同探討如何將在地知識融入通識教育,並以地方資源為核心推動深化學習的實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