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生副教授與通識教育的緣分,可追溯到民國96-99年的「教育部優質通識課程計畫」,他先從學術層面開啟了環境倫理、道德推理、哲學概論等的學識中省思通識教育,而後又一邊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一邊肩負學生諮商中心主任的行政職,理論與實務的多年試煉,讓他產生了從個體經驗中定義與發展通識教育的可能。
2024-04-18
王冠生副教授與通識教育的緣分,可追溯到民國96-99年的「教育部優質通識課程計畫」,他先從學術層面開啟了環境倫理、道德推理、哲學概論等的學識中省思通識教育,而後又一邊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一邊肩負學生諮商中心主任的行政職,理論與實務的多年試煉,讓他產生了從個體經驗中定義與發展通識教育的可能。
在王冠生副教授開設多年的生命教育課程裡,他累積了一份名為「我的生命小書」的作業,其中一項「成長中最沮喪的記憶」引起他的注意,因為有超過50%的學生,書寫出的文字都與考試、成績有關,這讓身為教育者的王冠生心頭一緊:除了成績之外,大學老師如何引導學生開啟人生的更多面向?為了避免人生窮得只會考試、只有成績,王冠生看到通識教育與生命教育接軌的潛能。
在擔任臺北大學學生諮商中心主任後,王冠生副教授從連年攀升的諮商人數裡,意識到通識教育作為校園自殺防治、促進心理健康的可能,也就是將生命教育視為發展性輔導的一環,在通識教育中多開設一些生命教育課程,以培養學生自我覺察、自我修復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生命教育素養。
之於王冠生副教授而言,生命教育的引入旨在讓學生從各學科的學習中,探索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從而對抗現代社會中普遍的心理壓力與孤獨感。而通識教育,不只是一個知識融合的平台,更是回歸教育初衷,觸動生命追尋的繩索。
王冠生副教授在通識教育裡開設了兩門有關生命教育的課程,其中的《生命的學問》課程,由五位老師跨校合開,他們經過半年20次的備課討論出教案,並在18週的課程裡全員到齊,分別帶領學生對話交流,行至期末檢核階段,也是五位老師共同推敲答案的完整性、評分的合理性,並在課程結束一起檢討、修正課程方案。
這樣的操作模式意在帶領學生思考人生目標,以及為了這一目標所要儲備的能力,它融合了教育部生命教育的五大素養,希望通過哲學思考與人學探索發展出靈性修養、價值思辨與終極關懷。他常在學生面前將人生比做爬山,用以說明大學不僅是知識的學習,更是內在自我成長的機會,每一位參與的學生、甚或執教的老師都像是在攀登一座屬於自己的精神高峰。
《探索你的可能性》的課程鼓勵學生開展想象並實現他們的潛能。王冠生副教授特別邀請清大學生郭晏瑜上台,分享他的學生創課經驗。郭晏瑜同學在大三時,成功在清大開設了首門由學生授課的課程《探索你的可能性》,王冠生副教授作為課程老師的掛名而對學生授課有了新的認識與瞭解。在這門課程中,團隊裡的各項事務都由大學生擔任並執行,課程可說從清大學生的特質出發,並結合清大創新的學程學制和彈性的課程規劃,試圖帶領學生自主探索人生問題,通過不批評、不打斷,保持好奇心的分享,引導學生從思考邁入行動,以行動彌平落差。
王冠生副教授從旁觀察到,這門課的進行從未有過冷場和學生滑手機的現象,這份經驗促使他加深了對大學教育的省思,提出通識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課程能夠在多元的教學方法與豐富的課程內容中,培養出更全面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重新定義自己的生命,發現自己真正的價值與目標。
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教育不再僅限於書本知識的積累,而是向著培養全方位人格發展的目標邁進。王冠生教授與他的團隊透過用心的課程設計與學生創課的活動支持,使通識教育中心成為推動生命教育的火車頭。這些課程不僅促進教師們在協作中反思,也促使學生在創課中開拓心靈視野,使他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自我與世界,使課程更能貼學生的內在潛能和自我反思的能力。這些故事和經驗展示了通識教育對於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它不僅是學術的一部分,更是我們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章。
演講的結尾,王冠生副教授不忘提醒高等教育中的行政主管關注通識教育資源,像是學務處與校務處在通識資源的交流與整合、未來通識教育中心在大學教育體系的行政角色定位等,都關涉著如何看待大學,如何看待大學里的生命。王教授指出,從學生諮商的現象來看,通識教育應涵蓋生命教育,不僅裝備學生面對專業挑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應對生活的各種挑戰。他強調,在追求學術成就的同時,大學教育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情感需求,幫助他們在行動中彌合落差,促進個體的內在成長與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