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的丁國桓副教授並不是通識教育中心的專職老師,從他所處的專業來看通識這件事,自有其獨到見解。2024年的iGER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上,他從自身有感的「專業」與「職業」間的學用落差談起,試圖在成為一名老師後縮短學校專業與社會職業的鴻溝,但在旅途行進中,他卻發現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與主修無關,以致他們進入職場仍要學習,於是在大學無用論中的丁國桓副教授開啟反思:大學之於學生的意義是什麼?
成果專區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從專業到涵養,通識教學的創新之路
2024-04-18
重新看待學習的目的
面對全球化與科技快速發展,丁國桓副教授認為過去學生看重的專業知識將讓位於全人教育中的科普知識及跨域涵養。為此,他在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開設了兩門通識課程——強調媒體識讀的《海洋流言終結者》、透過溺水問題探究生命教育之省思與行動的《休閒生活與教育》。這兩門課都根植於丁國桓副教授長年累積的海洋知識,特別是漁業知識。考慮到現今的網絡環境裡,浮現諸多關於海洋的流言,卻未有專業知識幫助其辨識真偽,丁國桓副教授為提升大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開設了《海洋留言終結者》這門課,易言之,是學習的需要,而非專業知識的系統考量,促使這門通識課程的設立。
檢視教學的創新之路
丁國桓副教授將其自身的教學歷程分為三個階段:最初是「個人傳統講述型授課」,初為人師的他,懷抱一堆資料、擁有滿滿的愛心與耐心,總是鼓勵學生記筆記畫重點,面對不喜歡寫字的學生,丁國桓副教授就鼓勵他們畫圖,可未曾想,一個學生以畫圖的方式呈現的報告卻激發任課老師開始反思:到底課堂裡的主角是誰?
這一思考一直延伸到,江湖人稱「水行俠」的丁國桓副教授和另一位「神后」老師的邂逅,兩位老師圍繞教學不斷頭腦風暴,並促成了「雙師共授」的教學模式,這個階段兩位老師結合小組合作、競賽、遊戲化學習融入通識教學,老師不再是唯一的講述者,而是引導者和參與者,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了教室中的主角。
學生們的積極反饋,更加讓丁國桓副教授底定了通識教學的方向,在成功經驗的不斷累積中,隨著「神后」因緣際會轉換跑道,「雙師共授」轉變爲「雙師共備個人教學」的模式,此時,結合USR計畫,課程導入場域議題和場域實作,深化學習與遷移,比如,為討論一個議題:低沈下陷是不是養殖造成的?丁國桓副教授就會帶領學生親自到養殖場觀摩實踐;在談到水域安全教育時,就讓學生真的下海去體驗。可以說,丁國桓副教授透過《休閒生活與教育》課程不斷推動開放水域安全教育,這不僅是將議題融入通識,也結合著跨學科的微學分課程,促發一些學生投入相關議題的碩論與發表,並引動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對水域安全教育的關注。
結語:教育,一場心靈的航行
丁國桓教授的通識教學旅途不能說是一帆風順,但在教學方法的反覆試煉中,卻蘊藏著對未來教育之路的深邃思考。當涵養大於專業時,丁國桓教授賦予通識教學的意義更像是一次心靈的大航海:每一位學生不僅是勇敢的航海者,也是課堂上的主角。在這場學用並重的航程裡,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的人,而是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引航員,與學生並肩望向遠方,引領他們穿梭於浩瀚的知識海洋,勇敢探索未知的領域,發現自我,並為面對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