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iGER Courses 即將上線!
iGER團隊的「通識教育數位典範課程計畫」在第一期推動了超過18門/30課次混合式課程,陪伴超過4,200位學生跨校取得學分,並發展出「教師暨行政人員版跨校課程行政輔助行事曆」與「學生版跨校選課輔導羅盤」,其中,「數位教學工具小冊」更獲得超過1,000位教師索取,藉此協助更多想要加入行列的學校或學生,更容易上手與參與。
-
【過去活動】4/23,4/25 iGER-Courses 數位典範課程選用線上說明會
「iGER-Courses」即將上線!
本計畫承接教育部「通識教育數位典範課程計畫」,將於114學年度正式推動「iGER 跨校通識聯盟」,
致力於促進通識教育資源共享,並打造多元、彈性且高品質的混合式學習環境。為協助各校教師與行政同仁全面了解「iGER 跨校通識聯盟」之規劃方向與課程內容,
特別舉辦【iGER-Courses 數位典範課程選用說明會】,提供第一手課程資訊與參與機會。本次說明會將邀請 114-1 學期即將開設之課程授課教師,
親自介紹課程架構與模組設計,並分享課程特色、教學經驗與實際應用方式。
現場亦將安排即時交流環節,提供與會者提問與討論的機會。本活動誠摯邀請全國有意參與聯盟、申請開課,或希望進一步了解計畫內容之教師與行政同仁踴躍參加。
活動資訊
(一)日期:114年4月23日(星期三)、114年4月25日(星期五)
(二)時間:中午11:50 至 下午13:00
(三)參與方式:Google Meet 線上同步
(四)報名方式:採線上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eMEfRPjXNzVjUkQT6,即日起至4月20日(週日)截止 -
【過去活動】全國夏季學院—課程前導講座系列
全國夏季學院每年暑期主要開設全國性通識課程供各地大學生跨校修習,認抵校內學分,
我們今年度特別邀請老師於暑期課程開始前,舉辦課程前導系列講座,
讓同學們在選課前能夠更瞭解課程內容、老師的授課風格,
幫助同學選到真正感興趣的課程 ,各場次歡迎即刻報名!場次一、4/22(六)09:00-12:00 CSI犯罪現場探究與實作 李承龍老師
場次二、4/29(六)08:50-17:00 文化資產保存與法規 蘇全正老師
場次三、5/02(二)16:00-19:00 巨量資料分析 陳林志老師
場次四、5/05(五)19:00-21:00 災害風險管理 潘宗毅老師
場次五、5/06(六)09:00-12:00 基本人權專題 高樹人老師
場次六、5/06(六)14:30-17:30 動漫與政治 施少棠老師
場次七、5/08(一)19:00-21:00 氣候變遷對策:地球急轉彎 謝宜桓老師
場次八、5/12(五)19:00-21:00 改變歷史的生物 曹順成老師
場次九、5/20(六)09:30-13:00 認識甲骨文字與上古中國 江柏毅老師
場次十、5/25(四)19:00-21:00 技術哲學導論 洪靖老師
※歡迎踴躍報名,報名請點本文最後所附之連結※收到錄取信才算報名成功,成功錄取者且參加實體者將於會後提供餐盒。
※活動詳請及注意事項請參閱全國夏季學院官網之最新消息:
https://www.n2.org.tw/enter/news/detail/205
※此系列講座可同時報名多個場次,因名額有限,若額滿會依報名時間先後順序為主。
※請注意:報名後無故未到,後續報名的其他場次將會接取消參加資格。如不克前來,請盡早寄信至 n2summerntu@gmail.com 取消 -
【過去活動】典範與特色通識課程研習
- 想了解如何設計出優良的通識課程嗎?
- 課程與教學是如何轉化以符合現代學生需求呢?
- 快來報名研習活動!!(每場次皆有教育部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得主及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教師擔任講者)
一、辦理單位: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合辦單位: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大同大學
二、研習目的:
- 分享典範與特色通識課程設計理念與實踐,供全國通識教師觀摩學習。
- 提供典範與特色通識教育實施模式,讓通識教師依自身學校的特性,發展適合且創新的通識課程。
- 引導各校通識教育開課單位,規劃具系統性且符合學生需求及學習模式的通識課程。
三、研習對象:全國大專院校通識教育教師及對研習活動有興趣者。
四、研習時間/地點:
- 第一場:112/5/19(五) 9:00-12:00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求真樓4樓會議室K401
- 第二場:112/5/26(五) 9:00-12:00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活動中心2樓演講廳
- 第三場:112/6/2(五) 9:00-12:00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大樓202國際會議廳
- 第四場:112/6/9(五) 9:00-12:00 / 線上研習(本場次不供餐,會議連結將另行通知)
五、報名方式:線上報名,請至https://reurl.cc/ZX28LV填寫表單,額滿為止。
各場次報名截止時間:第一場-112年5月15日(星期一)。第二場-112年5月22日(星期一)。第三場-112年5月29日(星期一)。第四場-112年6月5日(星期一)。
六、活動資訊:
- 各場次研習議程及講者名單請見附檔
- 報名教師須全程參與,將核發研習時數3小時。
- 響應環保及節能減碳,與會人員請自備環保杯。
七、聯絡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洪啟瑄助理。聯絡信箱:iger.cdtc@gmail.com;聯絡電話:02-77495943。
-
通識教育數位典範課程-解密數位教學工具小冊
疫情改變了我們的世界,也改變了教育模式,數位教學不再只是選項,而是成為未來的主要方式之一。這個轉變讓老師們跨越以往的教學習慣,嘗試利用各種數位工具進行授課,發展更多元的教學策略。
我們看到很多的數位課程可能建置的很完善,也提供給台灣很多學生進行修課,可是其他老師想要走這條路卻望塵莫及,或者是不知道該怎麼向這樣子好的範例去進行學習,通識教育數位典範課程計畫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是希望參與計畫的老師可以一起透過小冊的整理,讓更多想要開一樣課程的老師可以來運用,而回到這件事情上最大的原則,就是分享老師的教學 tips 。 小冊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教其他的教學者如何教,最大的關鍵點在於不是只是分享自己的課程,而是分享「您究竟如何設計線上課程 、 您如何規劃線上的互動或班級經營的目標而前進」,讓其他老師看了您的教學特點後再運用到他自己的課堂,進而創造出一個好的優化及推動。
我們將持續收整老師們的工具小冊,分享於IGER的粉絲專頁。不論您是「正在走入數位的老師」或是「已經走在前頭的高手老師」,在數位教學的這條路上,我們一同前進!我們也樂於期待更多老師的參與,也請持續關注後續的小冊分享~
-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 112年度典範與特色通識課程教師名單
典範與特色通識課程提供通識教育實施模式,讓通識教師依自身學校的特性,發展適合且創新的通識課程,規劃具系統性且符合學生需求及學習模式的通識課程。
典範通識課程為邀請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歷屆得主;特色通識課程為邀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三次績優之教師。一同與大家分享課程設計know-how、課程特色及課程轉化歷程。
112年度典範與特色通識課程教師名單:典範通識課程教師10位、特色通識課程教師4位。
-
典範與特色課程專區
以下資料及影片皆由【iGER分項計畫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所製作
本分項計畫之任務在於建構和推廣典範與特色通識課程。關於典範和特色通識課程的對象,考量課程必須具有公認之代表性,因此,特色通識課程邀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且執行過三次之教師,典範通識課程則邀請歷屆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得主。由教師分享課程設計know-how、課程特色及課程轉化歷程,以供全國通識教育教師參考,提升整體通識教育品質。 -
【典範通識課程】文化脈絡中的數學 / 國立中央大學單維彰教授
文化脈絡中的數學:從知識連接到課堂互動
通識教育的本質與目標
教育應該分層思考。小學的讀寫算是必要的基本技能,但在此之上的所有教育都應該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的核心目標是「通」,而非專業化。我們不應該期望在基礎教育階段(一直到高中)讓學生進入或準備進入某個特定專業,這是通識教育的根本理念。
知識創造的專業價值
許多從事通識教育的老師會困惑於如何證明自己的專業貢獻。以數學故事為例,講述者往往難以說明自己的創新之處,因為看似只是在分享別人尚未聽過的故事。然而,通識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性體現在一個關鍵能力上:知識的連接與整合。
我們的創造性工作在於將原本不相關的知識有機地連接起來,形成網狀的知識結構。這不是簡單地將兩盤菜擺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各自消化,而是要負責任地進行跨領域的連接,建構有意義、合理的知識網絡,然後呈現給學生。這種整合能力就是通識教育的專業所在。
數學作為文化的體現
以數學教育為例,我的核心主題是「數學是文化的一部分」。數學既是文化的產物,也參與了文化的塑造。這在歷史上有具體的體現:中國的科技發展與歐洲的科技發展因為數學運用方式的不同,在兩個文化體系中參與程度各異,最終造成了不同的文化結構。
數學與文化中其他人類創造都息息相關。透過豐富的跨領域連接,雖然可能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但這並非最終目的。真正的目標是以數學為本,向外連接,證明數學與文化的深層關聯。
課堂互動的創新方法
通識課程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學生來自四面八方,老師往往不認識他們,要產生互動相當困難。我從台大教授那裡學到一個有效的方法:
使用標準規格的作業簿(當時約8塊錢一本),發給全班同學記錄課堂筆記,下課時收回作為點名依據。更重要的是,我會仔細閱讀這些筆記,從中挑選可能引起話題的內容,在下次課堂上分享並加入自己的想法,再拋給學生討論。
這個方法幾乎每次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因為討論的概念來自他們的同學,更容易產生共鳴。一旦有學生寫下回應,我就會將其擷取出來繼續討論,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
教學的成就與意義
這種互動方式讓我在疲累的一週中,特別期待通識課的到來,因為課堂變得非常愉快。學生也將這堂課視為愉快的休息時間,充滿期待地走進課堂。這本身就是很大的成功。
本影片為【iGER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分項計畫2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所製作
典範通識課程為邀請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歷屆得主,分享課程設計know-how、課程特色及課程轉化歷程,以供全國通識教育教師參考,提升整體通識教育品質。
透過本課程協助學生從文化、歷史、意義等方面認識數學,並在社會與文明的脈絡中評鑑其價值,期望學生在離開了考試與社會壓力的自在環境中,發現數學原本的內涵,認識數學與我們今天所見的文化與文明之間的關聯,並增進其運用數學知識和思考方法的潛能。
特別感謝:單維彰教授、參與課堂學生
音樂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3HC3syEkmY&t=44s
Backsound No Copyright Upbeat Inspiring Corporate | Company Profil歡迎底下留言討論通識教育~並訂閱我們!分享影片!
【參考資訊】
計畫官網:https://iger.pro.edu.tw/
計畫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iger.edu (快來按讚以獲取最新通識教育資訊!!)
聯繫EMAIL:iger.edu@gmail.com、iger.cdtc@gmail.com
分項計畫: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