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典範通識課程】文化脈絡中的數學 / 國立中央大學單維彰教授
文化脈絡中的數學:從知識連接到課堂互動
通識教育的本質與目標
教育應該分層思考。小學的讀寫算是必要的基本技能,但在此之上的所有教育都應該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的核心目標是「通」,而非專業化。我們不應該期望在基礎教育階段(一直到高中)讓學生進入或準備進入某個特定專業,這是通識教育的根本理念。
知識創造的專業價值
許多從事通識教育的老師會困惑於如何證明自己的專業貢獻。以數學故事為例,講述者往往難以說明自己的創新之處,因為看似只是在分享別人尚未聽過的故事。然而,通識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性體現在一個關鍵能力上:知識的連接與整合。
我們的創造性工作在於將原本不相關的知識有機地連接起來,形成網狀的知識結構。這不是簡單地將兩盤菜擺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各自消化,而是要負責任地進行跨領域的連接,建構有意義、合理的知識網絡,然後呈現給學生。這種整合能力就是通識教育的專業所在。
數學作為文化的體現
以數學教育為例,我的核心主題是「數學是文化的一部分」。數學既是文化的產物,也參與了文化的塑造。這在歷史上有具體的體現:中國的科技發展與歐洲的科技發展因為數學運用方式的不同,在兩個文化體系中參與程度各異,最終造成了不同的文化結構。
數學與文化中其他人類創造都息息相關。透過豐富的跨領域連接,雖然可能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但這並非最終目的。真正的目標是以數學為本,向外連接,證明數學與文化的深層關聯。
課堂互動的創新方法
通識課程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學生來自四面八方,老師往往不認識他們,要產生互動相當困難。我從台大教授那裡學到一個有效的方法:
使用標準規格的作業簿(當時約8塊錢一本),發給全班同學記錄課堂筆記,下課時收回作為點名依據。更重要的是,我會仔細閱讀這些筆記,從中挑選可能引起話題的內容,在下次課堂上分享並加入自己的想法,再拋給學生討論。
這個方法幾乎每次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因為討論的概念來自他們的同學,更容易產生共鳴。一旦有學生寫下回應,我就會將其擷取出來繼續討論,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
教學的成就與意義
這種互動方式讓我在疲累的一週中,特別期待通識課的到來,因為課堂變得非常愉快。學生也將這堂課視為愉快的休息時間,充滿期待地走進課堂。這本身就是很大的成功。
本影片為【iGER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分項計畫2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所製作
典範通識課程為邀請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歷屆得主,分享課程設計know-how、課程特色及課程轉化歷程,以供全國通識教育教師參考,提升整體通識教育品質。
透過本課程協助學生從文化、歷史、意義等方面認識數學,並在社會與文明的脈絡中評鑑其價值,期望學生在離開了考試與社會壓力的自在環境中,發現數學原本的內涵,認識數學與我們今天所見的文化與文明之間的關聯,並增進其運用數學知識和思考方法的潛能。
特別感謝:單維彰教授、參與課堂學生
音樂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3HC3syEkmY&t=44s
Backsound No Copyright Upbeat Inspiring Corporate | Company Profil歡迎底下留言討論通識教育~並訂閱我們!分享影片!
【參考資訊】
計畫官網:https://iger.pro.edu.tw/
計畫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iger.edu (快來按讚以獲取最新通識教育資訊!!)
聯繫EMAIL:iger.edu@gmail.com、iger.cdtc@gmail.com
分項計畫: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
-
iGER行動諮詢(吳鳳科技大學)
【iGER行動諮詢服務第四十五校】
今日iGER計畫來到了位於嘉義的吳鳳科技大學。學校定位為唯一以「安全」為核心特色的科技大學,專注「安全科技」、「安全數位」、「安全照護」三大領域發展,並成立十個安全相關中心,提供實務教學與產業實習。此外,也將安全教育納入通識特色素養課程。
【通識教育推動策略】
學校強調實作與實務教學,將「創新創意」列為校定通識必修課。此外,在18學分的核心素養課程中,除中英文、體育、國防等基本課程外,學校還設計了四門特色素養課程,包含培育具備社會關懷志工的勞作教育;使學生熟悉安全相關知識與技術的安全教育;引導專利書寫並申請專利,培養智財權知識的創意概論與智財權課程;培養職場倫理知識的專業倫理課程。另有公民素養課程,共4學分,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結合,涵蓋人文、藝術、商業、生活、法治、科學等六大領域。
【資訊科技素養培育】
學校除了規劃院共同必修「電腦實務與程式設計」外,各系亦將AI相關要素融入原有課程。此外,設置數位科技跨域微學程,融入運算思維、人工智慧等內容,並強調PBL、專案實作、產學合作。
【校內外資源整合】
為豐富教學資源,學校建立完整的整合系統。在校內透過共時授課、學習地圖、課綱審查、助教資源配置及定期教學評量等機制,確保教學品質。校外則與慈濟、福智等公益團體合作,並也引進劍橋領思評量系統及線上學習平台。
【推行多元活動】
另外,學校致力於文學推廣活動,舉辦吳鳳文學獎、博雅叢書競賽等;實施英語證照課程、英語畢業門檻制度及中英補救教學,提升語言能力。此外,亦建置e-portfolio學習歷程系統、成立多元教師社群、設置圖書館閱讀專區等,提供完善學習支持。 -
iGER行動諮詢服務(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iGER行動諮詢服務第四十六校】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以島嶼產業應用型科技大學為定位,發展海洋特色,並致力於永續和智慧科技領域。學校的通識教育秉持「全人教育」、「終身學習」和「地方關懷」理念,致力連結澎湖文化脈絡並深化在地認同。
【推動機制與教學運作】
學校建立了完善的課程推動機制,規劃與實施均須遵守相關規定,新開課程經討論、外審及通識課程委員會審查通過後方能開課。課程分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大類別,涵蓋多元主題。中心採取「互補均衡模式之課程設計」,依照海洋資源暨工程學院、觀光休閒學院和人文暨管理學院三個學院特性制定不同的必選修學分,使各學院學生達成通識與專業教育間的融合與平衡發展。
【通識特色與成果展現】
學校特別規劃「職場ACE通識學程」,強化學生職場適應力、溝通能力與涵養,並規劃微學分實作課程,鼓勵自主學習與跨領域整合。另有多項特色課程,其中「高齡社會與創新實踐跨領域通識課程」結合不同領域教師協同教學,帶領學生深入烏崁社區、風櫃社區、銀髮健身俱樂部等場域進行實地學習,針對高齡長者的身心健康等議題提出創新提案。此外,中心定期舉辦人文藝術領域通識課程成果展和通識課程聯合成果展,展現豐富的教學成果。
【創夢基地專業教室】
值得一提的是,通識教育中心擁有創夢基地專業教室,教師可依《通識教育中心專業教室借用要點》借用,並進行實作教學與多元教學實踐,學生亦可在此場域展示成果作品。
【資訊科技素養培育】
學校的資訊科技課程涵蓋電腦軟體應用、Python程式設計、資訊安全、資料統計分析及智慧生活科技五大領域,結合理論與實務操作。授課採用創新的AI輔助教學法,以學生熟悉的題目如雞兔同籠問題帶入程式概念,並鼓勵使用ChatGPT協助學習和解決問題。學校設立數位科技跨域微學程,專供非資通訊學系學生修習。此外,透過全額補助費用的方式,鼓勵學生考取資訊證照,課程老師亦積極爭取廠商贊助,舉辦跨校資安競賽及跨校AI競賽。 -
iGER行動諮詢服務(長榮大學)
【iGER行動諮詢服務第四十七校】
這次iGER團隊來到位於臺南的長榮大學。學校的通識教育責任單位──博雅教育學部秉持全人牧育與永續發展的理念,致力培養「學識廣博,生活高雅」的長榮人,並持續強化學生的個人能力、個人素養與公民素養。
【組織架構與課程規劃】
學部下設語文教育中心、通識教育中心、共同教育中心及華語文教育中心四個單位,總共提供22學分的博雅教育課程。其中,語文教育中心負責10學分,包含閱讀與表達及外國語文學科。通識教育中心則承擔12學分教學任務,包含核心通識「生命探索與行動」及「淨零永續生活與實踐」各2學分,以及採「五選四領域」設計的一般通識,學生可從敬天、愛人、惜物、力行四個領域中選擇修習。
【教學創新與特色計畫】
配合學校中長程發展策略,學部推動EMI普及計畫、國際移動力基礎培育計畫等。語文教育中心則開設閱讀與表達課程,包含醫療書寫、數位文學創作等主題,並舉辦異文化系列講座、英語簡報、Soap Box Talk成果展等活動。華語文教育中心除提供正規語文課程外,還舉辦「一起聊天說中文」、宮古島跨界夏令營等多元活動。
【特色通識課程】
核心通識「淨零永續生活與實踐」採同心圓式教學探索策略,從個人生活出發,逐步擴展至社區、臺南市乃至全臺,透過設計環保標語春聯、解決校園剩食問題、巴克禮公園碳匯測量等活動,讓學生從自我生活觀察做起,進而省思。另一門「生命探索與行動」課程則結合職涯中心入班宣導、桌遊卡牌輔助教學、實作與紀錄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生命價值的思考。此外,學校開設「運動欣賞」、「另類社交術-從高爾夫球看起」等別具特色的一般通識。建立通識微學分制度,涵蓋生態保育、程式設計、等多元主題,讓學生彈性選擇學習內容。
【資訊科技素養培育】
在資訊科技素養培育方面,學生可透過多元管道達成畢業要求。學部在惜物領域開設電腦與生活、人工智慧應用等資訊類課程,涵蓋Scratch與Python程式語言教學,接軌學生未來的職涯發展。 -
「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論壇主題公告
1. 行政主管端與教師端的對話
張松年/國立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鄒忠毅/文化大學光電物理系教授兼共同科目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蔡蕙如/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2. 多元升等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困境與突破
王維君/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科教授
李懿純/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王玫/東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3. ESG觸媒:通識教育跨界永續發展教育
—透過通識教育向真實世界學習,為永續未來而教
何昕家/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林宜陵/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華語中心代理主任
尹崇恩/東吳大學專技副教授/台康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4. 通識教育與大學社會責任(USR)
陳明柔/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
楊智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
陳美珠/南臺科技大學高齡福祉服務系副教授
5. 人文意義如何生成?哲學批判思維 × AI
甘偵蓉/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蔡偉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陳奕融/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張智皓/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6. 在地知識與通識課程的整合:以地方資源為途徑的深化學習
陳淑敏/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副主任
林大森/國立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博雅學部學部長
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
7. 通識中心的轉型與創新
王宏仁/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兼西灣學院院長
洪國智/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基礎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通識教育學院院長
朱嘉雯/國立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院長兼華語文中心主任
8. 當代社會關懷的通識課程:
8-1 社會情緒學習與心理健康觀點下的當代社會關懷議題教學實踐
陳柏霖/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高旭繁/東吳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李懿純/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8-2 從美感到行動:藝術課程中的社會關懷與現實介入
徐瑋瑩/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博雅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蘇智偉/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基礎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劉俊頤/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基礎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
O.GE通識探險家專區
O.GE通識探險家專區
-
通識課程的再設計與優化:素養導向的路徑
隨著108課綱首屆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大學通識教育正面臨全新挑戰。這些學生在高中職階段,已多方接觸素養導向的課程與學習經驗。大學的通識課程與教授通識課程的教師們,準備好了嗎?
為了回應國家課程改革的變遷,本計畫「通識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培力計畫」,特別於2025年5月21日與6月12日辦理二場次「108課綱×通識教育之教學實踐工作坊」,邀請來自各大專校院的教師齊聚一堂,進行工作坊研討。首先,由本計畫主持人陳淑敏教授說明108課綱理念與素養導向課程設計,接續安排教師對話、教學實踐案例分享與課程大綱實作,協助教師掌握素養導向課程轉化與落實的具體步驟。
本次工作坊聚焦於以素養導向策動通識課程的再設計與優化,協助參與教師釐清並修訂所授課程的素養導向教學規劃與實踐。我們針對以下課程優化與教學設計等關鍵問題,逐一探討:
一、引導學習動機與掌握學習起點:激發問題意識,連結學習經驗。
二、學科知識的探究與學習:掌握學科核心概念,對應真實情境。
三、學習成果與發表機制:強化任務導向,拓展多元展現的學習表現。
四、學習歷程支持機制:建構資源網絡,發展學習資源的網絡系統。 -
永續發展目標學的啟動:虎尾科大通識教育的轉型
「在被邀請今天的分享時,我心裡其實有點錯愕,」虎尾科技大學康世昊主任坦言,「我們為什麼可以被邀請來分享?這讓我感到很意外。」但也正是這個機會,讓他得以向大家分享虎尾科大通識教育中心從驚濤駭浪到穩健腳步的心路歷程。
-
通識教育的定位與精進
本文根據iGER計畫所舉辦「2024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高教最難論壇」整理而成。
在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歷程中,通識教育一直扮演著重要但又備受爭議的角色。從1996年教育部推動共同必修課程改革以來,通識教育已走過近30年的發展歷程。然而,時至今日,我們仍在思考一個根本問題:通識教育究竟應該如何定位?這個問題不僅關乎教育制度的設計,更攸關我們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 -
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
各位通識教育的教學夥伴們,大家開始規畫今年暑假的活動了嗎?
我們誠摯地邀請大家在 7月24日(四)暫時停下繁忙的步伐,參與由iGER計畫所規劃的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活動地點位處政大山上校區環山步道的研創中心,研創中心四周蓊鬱蔥蘢,盛夏時節漫步林間,您將感受大自然如何引領我們進入靈魂的「閒暇」狀態,重拾內在的寧靜與平衡,而創造一個讓思想自由流動的空間,一個與同道相遇、與自我對話、與自然融合的空間,正是本次交流會的初衷。
基於此初衷,本次交流會將以「界而無界」為題,除了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前國立陽明大學校長,現任逢甲大學春雨講座教授梁賡義院士分享對通識教育的見解外,亦邀請了三位傑通獎獲獎的老師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及教學經驗,並進行綜合座談;除了縱向的經驗傳承外,也規劃八大議題論壇,希望達到橫向的議題交流。
衷心期待您的參與,讓我們一起在這個專屬於通識教育的心靈綠洲中,打破藩籬,共創「界而無界」的教學新視野!
活動資訊:
日期:114年7月24日(四)
時間:上午09:50-下午05:00(上午09:30 開始報到)
地點:政大研創中心(地址,可點擊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