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素養之於台灣高等教育早已不是陌生的詞彙,它不只是學術知識的掌握,更在於關注人的情感培養、倫理的鑽研與社會技能的涵養,使學生能在多元的世界中與變幻莫測的潮流共舞。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兼任講師林承毅,以業師身份走上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與社會學系的通識課程講台,其個人故事本就是全人素養的寫照。
2024-05-02
全人素養之於台灣高等教育早已不是陌生的詞彙,它不只是學術知識的掌握,更在於關注人的情感培養、倫理的鑽研與社會技能的涵養,使學生能在多元的世界中與變幻莫測的潮流共舞。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兼任講師林承毅,以業師身份走上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與社會學系的通識課程講台,其個人故事本就是全人素養的寫照。
二十年前上大學時,林承毅就以「雜學主義者」自居,對於不同領域知識展開的好奇,趨勢他不斷地探索並養成了自學能力。畢業後,他自詡自己是一位靠眼睛吃飯的人,也就是重視觀察,強調身體的感知經驗,試圖從個體出發去探索未知的可能。2015年,林承毅給自己一個職業定位——儀式設計論述的服務設計師,這是他目前的主業,主要是通過儀式去解決問題。運用這項技能,他在私部門、公部門、評委審查三方面都有經驗的累積,像是,2022至2024年,協助客委會桐花季轉型儀式設計再創造;兼任多所大學的設計課程;2019至2020擔任金點新秀獎的評委等。
「雜業者」林承毅將自己視為未來工作實踐者,其志業是找回人本精神,協助社會創新推動,透過設計策略,讓社會再精彩美好。目前,他也將一部分精力花在地方創生發展及未來創造上,希望能在「地域活化」上努力專研,通過自身觀察的脈絡經驗,以社會實踐專文傳遞觀念,建構台灣創生論述及方法論。
林承毅以自身的生命故事訴說著通識教育之於全人素養的可行性與可能性。他的教育理念深受多元文化和跨學科學習的影響,這為他後來投身通識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部分地解釋了為何他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創造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林承毅學習設計思考方法論累積已有十五年,這期間,多年來,他總是傾向以思維引導的方式而不是方法的講授,活化教學,讓學生關注生活而非技巧。
5年前的2019年2月,林承毅第一次在政大開設「設計思考」課程,他將其定位在基礎課程階段,強調課程不是為了訓練UX專業者,而是期待學生能從思維建構中學習到如何辨識自身所面臨的困境,從校園觀察開始,繼而發展出校園行動,之於林承毅,「設計思考」是每一位大學生畢業前都需要裝備的根本素養。
在政大的這五年教課中,林承毅從學生的反饋看到了一門課對學生後續大學生活造成的影響與改變,為此,他將課程從只收高年級生變成主要面對大一生,期望他們能在大一就對即將展開的大學生活充滿幸福感。不過,這份「幸福」對於修課生來說也取之不易,開課前,林承毅就會向學生澄清一些關於「設計思考」的課程迷思,他坦誠地告知學生,這門定位在「基礎」的課程,不會教授太複雜的理論及工作手法,而是期待學生能從自身的生活開始實踐,繼而拓寬到對校園空間的體察與生活細節,最後從小處著手,建構基礎能力與知識;另一方面,作為一門面對全校學生開設的全校跨科系課,課程不以培養「設計思考家」或UX designer為目標,而是希望從基礎觀念、思維引導著手,打破學生既定的思維框架,建構新的解決問題模式及方法。
林承毅深知為了培養學生的全人素養,課程裡的書本知識不可或缺,卻也不能僅停留在那裡。於是,他講求小組合作,分組之後,會依序參與一個完整個案專題,歷時十四週,另外將在課堂中安排三次的戰鬥營(Boot camp)讓小組訓練默契與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議題探討及解決方案擬定。
與此同時,他也要求學生在課外,對校園生活進行田野觀察,像是觀察人們如何進校門,遊走在校園的身體體驗?過程中,林承毅要求學生們放大自身感官,善用五感地親身感受一下這座學校的真實滋味,並以繪畫、文字記錄、拍照攝影等形式不拘的方式記錄自己的五感體驗。這意在觸動學生從體驗中生出好奇心,產生問題意識,繼而發展出行動。
整體來說,林承毅在課程中特別邀請學生分享過去經驗,並鼓勵他們從經驗中覺察出關鍵課題,從課題背後找到精要方向及新的改善創意,最終呈現出可行的互動解法。這一系列融合理論與實踐的課程,不只挑戰學生的思維,也鼓勵他們從反思自己中發展與同儕、與學校的緊密連結,並將知識運用至學校參與社會實踐,從這門課來預備改變的自己。
全人素養的推廣是當代教育面臨的一大挑戰與機遇。林承毅在通識教育的實踐中,將其「雜業者」的全人素養經驗轉化到課程設計與教學。當我們教授學生的不只限於知識,既要重視個體差異又要顧全普遍的能力素養時,林承毅的「設計思考」課程將時間與空間讓位給學生,使其將課堂內所獲的啟發,帶入至課堂外的自我探索與實踐,以此為學生面對問題、運用創新思維來尋找解決方案帶來可能,而這不僅加深了學生與校園的情感連結,更讓學生在校園內培養出的能力可遷移至畢業後的職場和日常生活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