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學者的通識生涯轉化』這個題目有幾個關鍵字,年輕、學者、通識、生涯,以及最重要的轉化。」年輕的學者是如何成為今天的自己,過程中又是否有改變其他人?
成果專區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年輕學者的通識生涯轉化
2023-02-17
成功轉大人要從小開始
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長暨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特聘教授王涵青從幾個小故事開始談起,她回憶起兩年前在成功大學舉辦的「成功轉大人」演講活動,那次演講她努力將自己從擔任教學助教(TA)到成為大學教授這些年,一直希望將想為學生培養的能力放入通識教育的課程設計中,包括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閱讀、可以反思、可以溝通的能力;可以跟老師一起推動共創性的教學;可以應用知識的能力等。王涵青認為這些能力都是相當博雅的,除此之外她更進一步希望學生們也能有資訊素養能力,心胸更具開闊包容性,也希望他們能跟國際作鏈結,最終期盼這些學生可以成為世界公民,認知他們的社會責任並且能夠回饋社會。
王涵青認為,教育對思考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臺灣在大學階段強調通識教育、博雅教育的重要性,然而這些其實應該早在孩童時期就開始。她分享一個自己和孩子的小故事,某次她為兒子跟女兒準備的早餐餅乾上面有隻小蟲,孩子問她:「我們不能吃昆蟲嗎?」她想到近年來在世界永續發展的趨勢下,食蟲文化在泰國、德國、比利時十分熱門,而自己卻從來沒有跟孩子們談過蟲能不能吃、吃蟲好不好之類的話題。教育從小開始,顯然探討食蟲文化的可能影響力,不一定要等到大學通識課堂。
從思考到想法實現,王涵青舉了自己最喜歡的童話故事《愛麗絲夢遊仙境》,這本書的作者是數學家、哲學家與作家,本身就是一個跨域的典範。故事中的紅皇后跟愛麗絲說,你要跑得更遠,需要花兩倍以上的力氣;白皇后則告訴愛麗絲,每天要去相信六件不可能的事情,並把它們變得可能。而不論是更加努力還是改變不可能,需要的不只是能力,還有耐性、創造力,去實現不一樣的想法。
六階段尋找自己
王涵青指出,通識教育在名字上就饒有深意,general education 並不 general,liberal則是從刻著文字的樹皮慢慢演變成自由與獨立,那投入通識教育的教師與學生們,應當要如何在通識教育的過程中尋找自己?
她把過程分成了六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不斷的定義;第二階段是尋找自己;第三階段是取得、蒐集能擁有的能力、資源與能量;第四階段是能使用、發揮這些影響力;第五個階段是統整;第六個階段則是能夠自行評估:在整個教育的過程中,是否有發現自己被隱藏的能力?
TA是一瞬間的燃燒,是照亮永恆的課程
王涵青大學讀公共衛生系,碩士則唸海洋生物研究所,那時常被質疑學而不精,但她認為自己成功把兩個領域知識做了結合。就讀博士班的時候,王涵青開始在通識教育中擔任教學助教(TA),她認為「TA是一瞬間的燃燒,照亮永恆的課程」,這門課其實是一門TA的人生課程,也是可以改變學生人生的課程。當年的TA經驗,王涵青學到的並不單純是學科專業的能力或是設計課程的能力,而是軟實力、組織力、創造力,這讓她在博後時期以及到成大任教時,有更強的能量投入教學,例如她帶著學生讀《小王子》與〈赤壁賦〉,並引導學生探索這些文本中的生物學。王涵青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課程中,她並沒有以發言做為加分的標準,但幾乎所有學生都舉起了手。踴躍發言向來不是台灣學生的課堂表現,但那次經驗對老師來說卻是非常大的鼓舞。她也改造了系上的服務學習,親自帶領學生到偏鄉,甚至跟希望走向工科的高中生一起打造養殖系統。在這樣的過程裡,她與學生可以把想法實際創造出來,更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圖書館是通識教育的好朋友
一開始擔任成大圖書館館長時,王涵青曾憂心自己不是圖資相關背景,但她很快地發現,圖書館是通識教育的好朋友,透過圖書館這平台她可以懷抱更多願景、吸引更大支持,還能尋找更多適當的老師、聚集更多學生導入通識課程裡,並將影響力延伸到學校之外。過去通識帶給她的大無畏精神,讓她在成大圖書館開設了名為「Book一市」的課程,這門課結合了閱讀、專業、科普等內容,讓學生去創造、想像科學的影像;另外還有一堂一個人就可完成的課,叫「為愛發聲」,朗讀並錄製有聲書,這些課程的成果更進入全臺灣的圖書館,成為優質的有聲書資源。
live fully , live now , and be mindful,從內而外成為真正的自由人
回到前面提出的自我尋找六階段,從學生到TA再到大學教授,王涵青的通識生涯中,她不斷探索、尋找、定義自己,也始終以學生為核心付出努力。她很欣慰自己的教學創新與用心,為許多學生樹立了典範,甚至有學生因此選擇也在教師之路上發光發熱。王涵青認為,通識教育所希望的,其實就是可以讓自己以及學生都能夠live fully , live now , and be mindful,從內而外成為真正的自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