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圓滿落幕,精彩內容將陸續於iGER臉書粉專分享,並刊載於八月底前出刊的《iGER通訊》第八期,敬請期待!
這是一場跨越界限的教育盛會,一次深度的專業對話,一份溫暖的相聚時光。交流會結束後,我們陸續收到來自全國通識教育夥伴們的真摯回饋。這些來自教學現場的聲音,不僅記錄了大家的學習收穫,更展現了通識教育工作者的熱情與使命感,以下依照來文序與各位通識夥伴們分享。
2025-08-14
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圓滿落幕,精彩內容將陸續於iGER臉書粉專分享,並刊載於八月底前出刊的《iGER通訊》第八期,敬請期待!
這是一場跨越界限的教育盛會,一次深度的專業對話,一份溫暖的相聚時光。交流會結束後,我們陸續收到來自全國通識教育夥伴們的真摯回饋。這些來自教學現場的聲音,不僅記錄了大家的學習收穫,更展現了通識教育工作者的熱情與使命感,以下依照來文序與各位通識夥伴們分享。
2025年7月24日,我至政治大學參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這次主標題為「界而無界」,主辦單位勞心巧思邀請了許多重量級且具有通識跨領域教學與實踐力的優秀講師,來與大家分享其個人的專業領域與教學現場經驗。由於講師眾多且有幾場是同步進行,我想提出幾個我印象當中有幾個片段至今還留在腦海的畫面與想法。
首先,是針對這個主題的回應,我的理解是要鼓勵與會的教師主管要有一個新的認識,也就是我們的思維必須「與時俱進」 且要能夠「跳脫舊時代框架」(jump out of the box),要能夠隨時跟上國際教育現況與全球發展趨勢,跳脫以往許多大學師生所認為的「通識就是輕鬆學習與營養學分」 的舊觀念。因此,主辦單位特別邀請過去前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教授來與大家分享另類的「跨界」通識教育的理念。梁教授的演講也讓我們理解到通識教育的推動「無遠弗屆」,且身為一所大學的校長責無旁貸有這個責任,且要事必躬親來積極推動此工作。
其次,在同步討論的議題當中,我參加了「通識與USR」與「當通識教育與AI相遇」這兩個sessions。很顯然的,目前全臺大學有高達一百多所任教的通識教育老師應該可發揮更多學校以外的影響力,尤其臺灣目前面臨到少子化、高齡化、環境能源永續、AI衝擊未來學習等議題,通識教師在教室外的觸角可再加以延伸到社區,並結合環保的意識來推動大學生愛鄉與關懷社區民眾福祉等議題與實踐力。而人工智能的AI新領域工具也可幫助許多大學生思考如何運用更多的創意,來打造未來的職場競爭力,但我們也必須時時提醒自己,未來將有更多倫理課題的出現,因此,未來教師的教學設計也要能善用最新科技工具,才不至於造成一些學生過度依賴或濫用此工具,而這也是培養獨立批判思考與創意的重要能力。
會議結束前,我特別注意到政大的優質會場樓梯間有幾句話也剛好呼應這次會議的主題: Everyone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creative and come up with great ideas. 因此,臺灣各大學的通識教育教師未來應該具有更寬廣的思維與影響力。最後,特別感謝主辦單位的用心舉辦此次交流會。
通識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重要一環,其核心目標在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批判思考能力與跨領域知識。然而,當前許多大學的通識課程常因設計鬆散、內容空泛或缺乏實用性而難以引起學生興趣,導致學習成效有限。通識課程應由具有跨領域背景與教學熱忱的教師授課,並引入多元的教學法,如翻轉教室、小組討論、專題實作等,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同時,可與業界或社區合作,設計與實務結合的課程內容,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這次界而無界通識教師交流會,將「新通識教育」四大關鍵「重定位、重關係、重內涵、重方法」融入在永續發展、科技社會、人文關懷等議題中,並且藉由不同議題討論,讓夥伴們腦力激盪,增加了對話的深度與廣度,讓大家對未來通識藍圖有更明確的脈絡,加上豐富多元的主題論壇,相信各校在推動通識教育的方向更具想法與想像。
整天研習交流下來,真的很務實,收穫滿滿,非常感謝主辦單位的細心與用心,真的是一場很具前瞻性與溫度的通識教師交流會。
非常開心能參與本次的通識教育交流活動,誠如大會名稱所指,此次活動真切提供通識教育工作者,深刻體會「界而無界」之箇中三昧。無論是梁賡義院士針對臺灣通識教育發展之過往回溯及未來建言,或是陳建良、王維君、焦傳金三位傑通教師分享活化教學現場、激發學習效能之寶貴經驗;抑或是下午八個分場交流討論,在在展示臺灣通識教育與時俱進、緊密鏈結於真實生活情境的充沛能量!
細觀論壇主題,涵蓋在地知識、社會責任、永續教育、社會情緒、AI學習等重要教育命題,引導啟發與會者思辨、內化、構想、實踐通識教育多元向度發展之可能性,同時,亦從教師職涯發展、組織創新、行政優化角度,探索如何使通識教育走得更穩健、韌性更堅強的方針,對於通識教育工作者而言,猶如連升十級內力的寶物能源,裨益於未來教育之祕笈。是以,「界而無界」交流會能讓與會者於廣博無垠的「不確定」中,覓得通識教育實踐之「確定」方向,真可謂收穫充盈、滿載而歸。
從 2023 年開始,我有幸參加 iGER 主辦的活動。第一次走進會場時,看到來自各大學通識中心的師長們聚在一起,分享他們的經驗與故事,那種熱絡的氛圍至今仍讓我印象深刻。
在這裡,我不只聽到教學現場的挑戰與心得,還看見行政端與教學端如何攜手面對社會不斷出現的新議題。每一次的交流,都像是一場啟發,讓我回到自己學校後,會迫不及待地思考:我們能不能也嘗試這樣做?我們又能創造出什麼獨特的特色?
iGER 對我來說,不只是知識的分享平台,更是一個讓彼此經驗交織、共同成長的社群。我相信,這樣的連結,會讓我們的教育環境更好、更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