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主持人: 鄒忠毅/中國文化大學光電物理系教授兼共同科目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論壇引言人: 蔡蕙如/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張松年/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這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通識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在尋求創新突破的過程中,行政主管與教師間的深度對話至關重要。本次座談特別邀請文化大學、宜蘭大學、南台科技大學三所學校的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齊聚一堂,不僅分享各校的實務經驗,更共同探討通識教育的未來發展願景。
2025-08-14
論壇主持人: 鄒忠毅/中國文化大學光電物理系教授兼共同科目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論壇引言人: 蔡蕙如/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張松年/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這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通識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在尋求創新突破的過程中,行政主管與教師間的深度對話至關重要。本次座談特別邀請文化大學、宜蘭大學、南台科技大學三所學校的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齊聚一堂,不僅分享各校的實務經驗,更共同探討通識教育的未來發展願景。
每所大學的通識中心都有著不同的組織定位,這種差異性反映了各校對通識教育重視程度與發展策略的不同認知。文化大學將通識中心設為一級單位,在校內擁有較大的發言權,但所有課程都需要與各系合作開設。這種模式雖然能夠整合全校資源,卻也意味著通識中心對課程內容的主控權相對有限。當學校推動AI融入教育或其他全校性政策時,通識中心往往成為執行的主要單位,因為只有通識課程能夠涵蓋所有學生。
宜蘭大學則採用更複雜的架構,設置博雅學部作為上位單位,統籌通識中心、運動教育中心及語言教育中心。這種設計在理論上能夠提供更完整的全人教育,但在實際運作中卻面臨著從上而下決策與基層教師反彈之間的矛盾。許多專任教師對於政策的推動持保留態度,特別是那些經歷過通識教育不被重視年代的資深教師,他們對於現在的改革方向有著自己的堅持與理念。
南台科技大學的經驗則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該校通識中心在2017年獨立成為一級單位,擁有40位專任教師的規模,在學校內部享有重要地位。這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前任校長對通識教育的重視,他堅持聘用專業的教師,認為中文課就應該由中文系畢業的老師來教,數學課就應該由數學系的專業教師負責。這種專業化的師資配置為通識教育的品質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無論採用何種組織架構,各校都面臨著共同的挑戰:學分數的調整壓力。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各專業系所都希望增加自己的課程學分,而通識教育往往成為被壓縮的對象。宜蘭大學目前維持30學分的通識課程,但在評鑑壓力下,學分調降的呼聲不斷;南台科技大學的31學分中包含了8學分體育和8學分英文,實際的通識核心課程空間更加有限。
在教學實務層面,通識教育面臨著更為複雜的挑戰。課程創新雖然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但現實中卻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資源支持。許多學校雖然鼓勵教師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提供教學助理支援,但通識教育的特殊性使得這些支援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通識中心沒有專屬的研究生,教學助理的流動率極高,往往剛培訓完就因為其他課業壓力而離開,教師們必須不斷重新培訓新的助理。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通識課程定位的根本性爭議。目前臺灣的通識教育大致存在三種不同的發展方向:第一種是專業課程導向,認為學生修讀其他領域的專業課程就能達到通識教育的目標;第二種是素養導向,強調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和人文關懷;第三種是應用導向,結合教師的專業專長開設具有特色的課程。每種方向都有其合理性,但也都面臨不同的困難。
專業課程導向雖然能夠讓學生接觸到扎實的學科知識,但往往缺乏跨領域的整合;素養導向的課程理念崇高,但在實際教學中容易流於空泛;應用導向的課程最能展現教師特色,但也最容易與系所的專業課程產生衝突。當一位優秀的教師在通識課程中投入大量心力,開發出精彩的特色課程時,往往會面臨系所要求回歸專業教學的壓力。
選課競爭問題更是許多學校頭痛的議題。一方面,某些課程因為教師的教學魅力或課程設計的吸引力而人數爆滿;另一方面,一些理論性較強或要求較高的課程則面臨選課人數不足的困境。這種現象常常引發教師之間的議論,有些老師認為熱門課程是因為「營養學分」、要求寬鬆才吸引學生,但實際觀察發現,真正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往往是那些既有內容深度,又能與學生良好互動的課程。
通識中心主任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門溝通的藝術。他們需要在不同的利益群體之間進行協調,既要向上爭取學校行政層級的支持,又要向下獲得教師的認同,同時還要處理與各專業系所的關係。這種多重角色的轉換往往讓通識中心主任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在這當中,與專任教師的溝通尤其困難,特別是那些資深教師。他們多數經歷過通識教育不被重視的年代,對於通識教育有著深厚的理念堅持。當學校推動新的政策或改革措施時,如果沒有充分的溝通,很容易遭遇強烈的反彈。這種理念上的差異不僅體現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也反映了對通識教育未來發展方向的不同看法。
與支援系所的協調同樣充滿挑戰。當專業教師來到通識課堂時,他們往往習慣於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對於通識教育的特殊性缺乏深入理解。一門物理課程如何從專業導向轉化為通識導向,不僅僅是內容深淺的問題,更涉及教學方法、評量方式,甚至教育目標的根本性調整。許多專業教師在初期會感到困惑,為什麼學生的程度和學習動機與專業課程差異如此之大。
現代大學還面臨著新的師生關係挑戰。學生權利意識的提升本身是件好事,但也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學生對於成績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於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更加挑剔,一旦感到不滿就可能直接投訴到教育部甚至檢察機關。有位主任分享了一個案例:教師因為無法念出同學的名字而改念學號,學生感到被冒犯,最終投訴到警察局。這類事件的處理不僅耗費大量行政資源,也對教師的教學熱忱造成打擊。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通識教育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教育部推出的各類計畫為通識中心提供了更多資源和發展空間。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高教深耕計畫等,不僅提供了經費支持,更重要的是提升了通識中心在校內的地位和話語權。當學校需要執行這些全校性計畫時,往往只有通識中心具備跨領域整合的能力。
各校也在課程模式上進行了積極的創新探索。台北醫學大學推出的「2+1」課程設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將傳統的三學分課程分為兩學分的基礎課程加上1學分的工作坊或實作活動。這種設計不僅增加了課程的彈性,也讓學生有更多深入學習的機會。重要的是,這1學分可以安排在週末或晚上,不受傳統上課時間的限制。
面對英文免修、體育課程由零學分改為有學分等政策變化,各校也展現出不同的應對智慧。有些學校採用「換修」的方式,學生雖然可以免修英文,但必須補修同等學分的其他通識課程;有些學校則將這些變化視為調整課程結構的機會,重新思考通識教育的核心內容。
通識教育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在論壇中被反覆討論。與會的李蔡彥校長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通識教育不僅要有「廣度」,更要有「融通」的能力。單純地讓學生修讀不同領域的課程並不足夠,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並與實際生活產生連結的能力。
這種融通能力的培養需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需要教師具備跨領域的視野和教學能力。一門好的通識課程應該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不同知識領域之間的關聯性,培養他們面對複雜問題時的整合思考能力。這不是任何一門專業課程能夠單獨完成的任務,也不是簡單的知識拼湊就能達成的目標。
通識教育的未來發展還需要更多制度層面的支持。行政程序的簡化、評量制度的合理化、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等,都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正如一位與會者所言,現在已經是AI時代,許多繁瑣的行政作業應該要能夠數位化、自動化,讓教師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學和學生輔導上。
最後,通識教育的成功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校長的理念認同、行政單位的積極配合、專業系所的支持協助、教師的專業投入,以及學生的積極參與,缺一不可。正如論壇中一位經驗豐富的主任所說:「我們站在學校面前是老師,站在老師面前是行政,這就是我們辛苦的地方。」但也正是這種多重角色的承擔,讓通識教育工作者能夠在各種挑戰中找到突破的可能,為臺灣高等教育的全人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通識教育的道路或許充滿挑戰,但每一個努力都在為培養更有思辨能力、更具人文關懷的下一代而努力。這不僅是教育的責任,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