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主持人:甘偵蓉/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論壇引言人:蔡偉鼎/政大哲學系副教授、張智皓/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陳奕融/東吳大學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在生成式AI技術快速發展的浪潮中,大學通識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變革。這不僅是技術工具的更新換代,更是教育理念與方法的深層反思。當AI可以在瞬間生成看似完美的答案時,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受到根本性的質疑。本次論壇邀請了三位具有哲學背景的教師,分享他們在不同教學環境中如何將哲學思維與AI議題結合,探討通識教育在新時代的定位與可能。
2025-09-22
論壇主持人:甘偵蓉/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論壇引言人:蔡偉鼎/政大哲學系副教授、張智皓/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陳奕融/東吳大學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在生成式AI技術快速發展的浪潮中,大學通識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變革。這不僅是技術工具的更新換代,更是教育理念與方法的深層反思。當AI可以在瞬間生成看似完美的答案時,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受到根本性的質疑。本次論壇邀請了三位具有哲學背景的教師,分享他們在不同教學環境中如何將哲學思維與AI議題結合,探討通識教育在新時代的定位與可能。
政治大學哲學系蔡偉鼎老師開門見山地指出了通識教育面臨的根本性困境。理論上,通識教育承載著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精神、跨學科整合能力,以及健全公民素養的重大使命。然而,在現實中,大多數通識課程採用大班制教學,動輒上百人的課堂讓深度互動變得困難重重。更令人憂心的是,學生對通識課程的期待往往停留在「輕鬆過關」的層面,追求的是「好分數、少作業、輕鬆過」的組合,而非真正的知識獲得與能力提升。
蔡老師在「生命價值與哲學思維」課程中嘗試突破這種困境。他特別強調要「將哲學論題置入數位網絡文化的環境中來考察」,希望透過時代相關性來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課程採用一周三堂課的設計:兩堂課由教師講授,主要介紹數位網絡世界形成的歷史變化過程;另一小時則由TA帶領小組進行討論課,每位TA負責約40名學生。此外,課程也會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演講。這種多元化的教學設計試圖在大班制的限制下,仍能提供相對個人化的學習體驗。
然而,AI時代的到來為這種教學模式帶來了新的挑戰。蔡老師分享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在觀看《雲端情人》電影後的期中考試中,他敏銳地察覺到學生使用AI的蛛絲馬跡。一位學生的答案結構完整、用詞精準,卻缺乏個人化的思考痕跡;另一位學生的回答則明顯帶有AI生成文本的典型特徵,包括分點式的小標題和大量專業術語的堆砌。面對這種情況,蔡老師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哲學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反思能力,學生成績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不在於是否使用了AI,而在於缺乏獨立的批判性思考。」
東吳大學哲學系陳奕融老師負責的「思維方法」課程,是該校大一學生的共同必修科目。作為一門以邏輯和批判思考為核心的課程,它在AI時代面臨著特殊的挑戰。陳老師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解釋邏輯教育的本質:邏輯訓練就像體育課中的體能訓練,看似基礎甚至枯燥,但卻是所有高階技能的根基。正如運動員需要紮實的體能基礎才能在專業項目中表現出色,學生也需要邏輯思維的基礎訓練,才能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中進行更深層的思考。
然而,AI的發展對這種基礎訓練提出了嚴峻挑戰。陳老師引用了MIT的研究發現,長期依賴生成式AI進行寫作的人,一旦被要求獨立完成任務,其表現會如同新手一般。這種「認知外包」的現象不僅存在於學生群體中,連教師自己也難以倖免。陳老師坦承,自己在使用AI協助英文寫作後,明顯感覺到英文能力的退化。
更讓人憂慮的是,AI使用導致的「思考品味扁平化」現象。陳老師發現,當學生普遍使用AI完成作業時,提交的內容變得驚人地相似。他舉了一個具體例子:關於道德與幸福關係的思考題,兩位學生的回答在用詞、結構、甚至論述邏輯上都極為相似,彷彿出自同一個模板。這種現象讓批改作業變得異常輕鬆,但也讓人深思:當所有答案都趨向標準化時,教育的意義何在?
陳老師最後拋出了一個哲學性的問題:既然邏輯的目標是追求真理,而真理往往是唯一的,那麼我們在此討論品味和個性是否還有意義?這個問題觸及了AI時代教育的核心矛盾:在追求效率和標準化的同時,如何保持思維的多樣性和創造性?
屏東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張智皓老師採取了更為前瞻性的教學策略。與其被動地應對AI帶來的挑戰,他選擇主動擁抱這項技術,讓學生親手創作AI作品,再從中探討複雜的倫理議題。
張老師展示的學生作品令人印象深刻。第一個作品是使用HeyGen平台製作的AI換臉影片,學生僅需提供一張照片和一分鐘的語音錄製,就能生成一個能說多種語言的虛擬形象。影片中的人物不僅口型與語音完美同步,連表情和肢體動作都自然流暢,幾乎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第二個作品是AI創作的歌曲,學生使用了知名歌手楊和蘇的音樂風格和聲音特徵,創作出一首風格相似、品質上乘的新歌。對於不熟悉原創作者的聽眾來說,很難辨識這是AI的作品。
這些作品的技術成就固然令人驚嘆,但更重要的是它們引發的深層思考。張老師引導學生探討一系列關鍵問題:當一個人過世後,其家人是否有權利使用其數位遺物創建數位分身?這些數位遺物應該被視為可以自由處置的財產,還是應該被當作人格的延伸而受到特殊保護?AI創作的音樂作品,其版權應該歸屬於AI開發者、使用者,還是被模仿的原創作者?
張老師的課程設計巧妙地結合了論證式討論和開放性探索。論證式討論通過設定明確的辯題,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開放性討論則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從多角度審視問題。這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在於,它能夠即時檢驗學生的準備程度和理解深度,有效防止純粹的「複製貼上」行為。
面對日益普及的線上教學和非同步學習模式,與會教師分享了多種創新的應對策略。這些策略不僅技術可行,更重要的是在教學理念上體現了對AI時代教育本質的深刻理解。
文化大學的教師提出了「三層次AI使用評判標準」。第一層次是最基礎的AI使用痕跡,包括大量表情符號、繁體中文中夾雜的簡體字詞彙等,這些通常是未經仔細檢查的AI生成內容。第二層次要求學生融入個人觀點和生活經驗,特別是結合課堂中教師分享的具體細節,如穿著、笑話等只有親自參與才能獲得的信息。第三層次則要求學生展現跨域思考能力,將所學內容與其他課程或個人經驗建立有意義的連結。
技術工具的運用也展現出新的可能性。甘偵蓉老師分享了在跨校聯合課程中的經驗,透過LINE bot或Google Forms收集學生的即時討論內容,再利用大型語言模型進行意見分類和分析。這種做法不僅解決了大規模討論的組織難題,更讓學生在看到多元觀點的整理後,產生「原來有人想法與我如此不同」的驚喜感。現代學生對於同儕觀點的興趣往往超過對教師講授的關注,這種技術輔助的討論模式恰好迎合了這一特點。
通過三位教師的分享,我們清晰地看到哲學教育在AI時代的獨特價值。與其他追求標準答案的學科不同,哲學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質疑精神和批判思維。當AI能夠瞬間提供看似完美的答案時,哲學教育的價值反而更加凸顯:它教會學生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如何進行邏輯分析,如何在複雜的價值衝突中做出判斷。
蔡老師強調的「過程重於結果」原則,在AI時代具有特殊意義。傳統教育往往以最終答案的正確性來評判學習成果,但在AI可以提供標準答案的時代,思考過程的價值更加珍貴。學生是否經歷了真正的思考掙扎,是否形成了個人的見解,是否具備了獨立判斷的能力,這些都比最終答案更為重要。
陳老師提出的「認知外包」警示,提醒我們注意技術便利可能帶來的能力退化。邏輯思維能力就像肌肉一樣,需要持續的鍛鍊才能保持強健。如果過度依賴AI進行思考,人類的邏輯推理能力可能會逐漸萎縮。因此,在AI輔助的同時,保持獨立思考的習慣變得尤為重要。
張老師的前瞻性實踐則展示了哲學教育如何主動迎接AI時代的挑戰。通過讓學生親身體驗AI技術的強大能力,再引導他們思考背後的倫理問題,這種教學方式既培養了技術素養,又強化了道德判斷能力。面對技術帶來的新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參考,這正是哲學思維發揮作用的舞台。
AI時代的教育變革不僅僅是工具的更新,更是教育範式的深層轉變。從知識傳授轉向能力培養,從標準答案轉向多元思考,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索,這些轉變反映了教育本質的重新思考。
在評量方式上,傳統的紙筆測驗和書面報告正在被更多元化的評估方法所取代。影片製作、現場辯論、實作展示等新形式,不僅更難被AI完全替代,也更能展現學生的真實能力。這種轉變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專業判斷力,能夠從學生的表現中識別出真正的學習成果。
師生關係也在發生微妙變化。當AI可以提供比教師更準確、更全面的資訊時,教師的角色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和「思維啟發者」。教師的價值不再在於掌握多少知識,而在於能否啟發學生思考,能否引導學生探索,能否在關鍵時刻提供智慧的指引。
AI技術仍在快速發展中,今天的討論可能在明天就需要更新。但是,人類對於意義、價值、倫理的追求是永恆的。無論技術如何進步,教育的根本使命依然是培養完整的人,培養能夠在複雜世界中做出明智判斷的公民。
通識教育在AI時代的定位,不是要與技術對抗,而是要在善用技術的同時,堅持教育的人文價值。哲學思維的訓練,批判精神的培養,價值判斷的能力,這些都是AI無法替代的人類特質。當我們面對AI帶來的種種挑戰和機遇時,最需要的正是這種哲學性的思考能力。
這次論壇的分享讓我們看到,不同教學環境下的創新實踐都在探索同一個核心問題:如何在AI時代培養真正有思考能力的人。答案或許還在探索中,但方向已經清晰:重視過程勝過結果,培養能力勝過傳授知識,啟發思考勝過提供答案。這正是通識教育,特別是哲學教育,在AI時代最重要的使命和貢獻。
AI可以生成文字、創作音樂、製作影片,但它無法替代人類的思考、判斷和選擇。在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培養這種獨特的人類能力,或許就是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責任和最大的價值所在。